电子商务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沿阵地。近日,江苏省南京江北新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涉电商平台著作权侵权纠纷案,既彰显了司法对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又为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2023年3月,某电商平台用户刘某开设线上店铺,销售“其他休闲娱乐”类虚拟商品。同年3月,权利人发现该店铺通过网盘链接销售《历史的温度》等12本电子书,原告未向电商平台投诉,直接向法院提起了诉讼。在原告起诉前,涉案平台经定期主动核查后下架了涉案链接,并在收到此案起诉材料后禁售了涉案商品,同时核查发现刘某入驻时未如实选择主营类目,且未上传相关资质文件。经比对,涉案电子书与权利人作品构成相同,权利人遂将刘某及电商平台诉至法院,索赔8万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十条、第四十五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市场主体登记。但是,个人销售自产农副产品、家庭手工业产品,个人利用自己的技能从事依法无须取得许可的便民劳务活动和零星小额交易活动,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不需要进行登记的除外。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平台内经营者侵犯知识产权的,应当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终止交易和服务等必要措施;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该案中,涉案店铺历史销售额少于10万元,根据《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不需要办理市场主体登记。同时,结合刘某在入驻涉案平台时选择的主营类目为“虚拟商品”、分类为“其他休闲娱乐”,未如实选择主营类目,且电商平台在原告起诉前主动将涉案链接下架,已采取删除、禁售等必要措施,并尽到电子商务平台的定期核验更新义务。故案涉证据不足以认定电商平台存在其他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刘某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形。
综上,刘某未经许可通过网络传播涉案作品,构成侵权,判决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1.8万元。平台不存在“应该知道”侵权情形,判决驳回要求平台承担连带责任的诉讼请求。原告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维持原判。
法官说法:
电子商务是推动经济结构和经济形态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审理涉电子商务平台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时,应在遵循“严格保护”的基本价值导向的同时,合理审慎地判断电子商务平台的审查与注意义务,实现严格保护和创新发展的良性互动。
知识产权保护无“虚拟”例外,通过网络销售电子书等数字商品,同样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制。经营者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规定,如实公示营业执照、行政许可等信息。该案被告刻意将“电子书销售”标注为“其他休闲娱乐”,既违反平台管理规则,也增加了自身法律风险。对消费者而言,每一次选择都在塑造市场环境。要警惕低价陷阱,尊重知识产权,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切勿因贪图便宜助长了侵权行为的发生。同时购买数字商品时也要留存消费凭证,以便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025年4月10日《江苏法治报》通讯员 邵静娟 秦子棋)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