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案情】
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由贵州省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联合推出,全长488公里,把黔东南州下辖的黎平、从江、榕江、雷山、台江、凯里等六个县(市)的42个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串珠成链,与沿途水碧山青的自然景观、历史悠久的非遗文化交织成一条绚丽多彩的“丝带”。
2024年4月,黔东南州检察院接到线索反映称,该公路沿线存在违规建设破坏传统村落风貌的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不力,垃圾随意倾倒,侵占河道,乱砍滥伐和交通安全隐患等问题。该院经初步核实发现,多种问题交织且涉及多个部门,整改难度较大,遂于2024年4月立案,抽调沿线6个基层检察院干警组成专案组。
黔东南州检察院通过调取乡村旅游1号公路线路图、实地勘察、现场走访、无人机航拍、研发使用非遗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等方式查明,乡村旅游1号公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传统文化保护不力。部分传统村落核心保护区存在“未批先建”、现代建筑破坏传统村落原始风貌的情况,多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存在传承保护资金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二是沿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存在违规占用河道、非法捕捞水产品、滥伐林木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和垃圾非法倾倒、污水直排、畜禽养殖污染环境等破坏人居环境的问题。三是存在安全隐患,服务设施保障不到位。部分路段交通安全设施损坏、路基下沉塌陷、落石占道、未科学合理设置交通标识标线,沿线12个驿站运行不正常,重点景区未规范配备应急医药箱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服务保障设施。
2024年4月18日,黔东南州检察院组织该州文体广电旅游局、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部门磋商,通报存在的问题,建议相关部门按照职责要求依法履职。之后,该院跟进监督发现,乡村旅游1号公路交通安全、设施保障问题仍未整改,遂于2024年6月14日依法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建议黔东南州交通运输局、凯里公路管理局依照各自管护职责,消除相关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建议黔东南州卫生健康局督促指导相关单位、企业结合景区实际和人流量等因素,科学配置AED,并完善AED电子地图的位置标注。
其间,黔东南州检察院统一对线索进行分析研判,通过召开调度会、现场督导会、探索“简案快办”模式等方式全程推进专案办理,指导基层检察院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41件,通过办案制止破坏传统村落风貌违规建设33处,整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虚假宣传26家,落实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资金25万元,有力推动了沿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督促处置各类农业垃圾240吨,完善污水处理设施9套,拆除河道违建6处,补植复绿树木130亩,有力提升了沿线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推动有关部门投入资金1650万元,修缮临水临崖路基16处,增加道路安全设施17处,整治道路塌方落石15处,完善震荡减速标线14组,投放AED设备56台,公路沿线15处驿站正常运营并全部配备应急医药箱,有力提升了乡村旅游1号公路的安全系数。
2024年10月,黔东南州检察院邀请人大代表、“益心为公”志愿者实地查看乡村旅游1号公路整改情况,发现各种隐患问题均已得到整改。
今年3月,该案入选最高检发布的检察公益诉讼服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整理:记者丁艳红)
【评析】
乡村旅游公路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基础设施,在促进传统文化保护、保护生态环境、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该案中,检察机关聚焦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品牌旅游公路沿线存在的传统文化保护不力、人居环境被破坏、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等问题,通过一体化办案、大数据赋能、系统治理协同推进,实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惠及一方”的显著成效。该案的办理有以下三方面经验可供借鉴:
一是一体化办案,打破壁垒,凝聚监督合力。该案具有跨区域、跨领域、多种公益受损的特点,基层检察院直接监督办理面临线索分散、力量薄弱、整改阻力大等难题。黔东南州检察院立案后,由该院检察长领办,充分发挥公益诉讼“一体化”办案机制优势,构建了“州院统筹指挥、基层院协同作战”的立体化办案格局,抽调12名干警组建专案组,统一线索研判、统一调度指挥,指导基层检察院立案办理41件关联案件,形成“以点带面、全域联动”的监督合力。
二是大数据赋能,技术支持,推动精准监督。该案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如何快速、精准发现并固定案件线索成为难题。对此,黔东南州检察院突破传统办案模式,自主研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邀请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益心为公”志愿者参与办案,同时结合无人机航拍、卫星图片比对等技术,形成“数据筛查—实地勘验—证据固定”的监督闭环,显著提升了线索发现和证据固定的效率。
三是坚持系统治理思维,协同共治,实现标本兼治。针对1号公路沿线的传统文化保护、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检察机关通过分层次推进,以系统治理理念构建“检察监督+行政履职+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办案中,检察机关注重通过前端磋商明责任、中端建议抓整改、末端跟踪固成效,邀请人大代表、“益心为公”志愿者参与整改验收,并建立“定期巡查+群众监督”的长效机制,防止问题反弹,让旅游公路沿线人文景观和生态景观得到保护,让旅游公路真正成为安全的路、放心的路,成为沿线群众的致富路和促进乡村振兴之路。
(点评人:贵州省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肖俊)
(2025年4月10日《检察日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