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新农人不断涌现。江苏灌南新安镇的周美丽和丈夫邵凯强,大学毕业后,放弃所学的建筑专业,返乡投身草莓种植。凭借智慧与汗水,他们打造出一片生机盎然的“草莓王国”,在田野间开启“甜蜜”事业。
建筑圈到草莓棚的“甜蜜”转型
阳春三月,还没走进周美丽家的草莓大棚,浓烈的香甜味便扑面而来,循着香味,记者来到暖意融融的大棚里,红彤彤的草莓在绿叶的映衬下格外诱人。“这几天赶上有几家单位组织团建活动,过来采摘的人比较多。”周美丽一边熟练地给采摘人员递着篮子,一边望着满棚的草莓开心地告诉记者:“我和老公是大学同学,两人都学的建筑专业。毕业后,留在淮安市工作。在城市打拼的日子里,虽然工作稳定,但家乡的一草一木始终牵动着我们的心。随着结婚成家,返乡的念头愈发强烈。”最终,周美丽夫妇毅然辞去工作,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
一次孕期的经历,为他们的创业埋下了种子。周美丽怀孕时,尤其爱吃草莓,于是萌生了自己种植草莓的想法。十年前,在家人的支持下,夫妻二人怀着忐忑的心情,踏上了草莓种植之路。由于经验匮乏,第一年他们仅搭建了4个小棚,主打奶油草莓这个单一的品种。
当时,草莓主要以线下销售为主,采摘还是新兴事物。为打开市场,他们依靠口碑宣传,凭借优良的品种和纯天然自然成熟的优势,逐渐积累起一批回头客。“刚开始时请技术员过来,然后自己慢慢摸索。”周美丽回忆起创业初期,感慨颇多。尽管第一年收益微薄,仅够维持基本生活,但他们积累了宝贵的种植与销售经验。
从尝鲜到破局成为新农人
有了第一年的经验,第二年,周美丽夫妇果断扩大种植规模,将大棚数量增加到8个,并引入了新品种。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夫妻两人就开始琢磨着,将销售与采摘相结合。这种新颖的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采摘,收益也显著增长。随着生意的日益红火,夫妻二人愈发忙碌,于是开始雇佣工人帮忙打理草莓园。如今,草莓园日常需要10名左右固定工人,在草莓栽种等时节,工人数量更是会增加到20人左右。
“我是这里的常客,上下班都会经过他们家的草莓园,这不,今天过来再买一些,家人都喜欢吃他们家的草莓。”像黄女士这样的回头客很多,大家都是被草莓的品质和口感所吸引。这些回头客的支持,不仅是对周美丽夫妇种植成果的认可,更是激励他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在草莓园的运营管理中,周美丽夫妇深知,想要让草莓园持续焕发生机,就必须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在种植过程中,周美丽夫妇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2023年,他们在草莓园内增设了儿童游乐设施与小动物投喂区,不仅解决了家长带孩子采摘时的照看难题,还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进一步提升了草莓园的吸引力。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四年前,受疫情和极端天气的双重影响,草莓园遭遇了严重的经营危机。疫情导致人员流动受限,游客数量锐减,极端天气又致使草莓产量大幅下降。为应对危机,周美丽夫妇一边积极将1000多斤草莓捐赠出去,回馈社会,一边尝试配送服务。待疫情解封后,草莓园的生意逐渐恢复。但去年罕见的一场大雪,让她家的草莓大棚受损严重,有好几个大棚被大雪压坍塌了,草莓一夜间全部被冻坏。夫妻两人没有气馁,为了减少冰雪灾害的影响,周美丽和丈夫又增加投入,如今已建起了标准化的钢架大棚。
“莓”好十年 逐振兴新梦
“多亏了这几年政府的支持,免费给咱们提供地膜,还时不时派技术人员来指导,这草莓种起来省心多了。”邵凯强告诉记者:“前阵子技术员来指导防治病虫害,还送来了生物制剂农药,既环保又有效,帮了大忙。”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如今他们的硕项湖草莓园规模已达50亩,拥有13个大棚,草莓品种也增加到4种,其中包括近年来流行的白草莓。尽管红颜草莓依然是最受欢迎的品种,但多样化的品种选择,满足了不同顾客的需求。此外,每年“三八”国际妇女节,草莓园都会迎来单位团购热潮,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
面对当下线上销售的趋势,周美丽夫妇也曾尝试通过私人账号进行线上推广和直播带货,但由于缺乏流量和经验,效果并不理想。目前,销路问题依然是他们面临的一大挑战。尽管困难重重,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未来的规划。接下来,他们计划进一步优化草莓园的环境,提升服务品质,同时探索新的经营模式,朝着农家乐的方向发展。
从建筑领域转身踏入农业赛道,周美丽和邵凯强凭借整整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成功完成职业转型。在乡村的广袤田野上,他们搭建起创新农业的广阔平台,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更成为年轻的新农人典范。这些新农人正以青春活力与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2025年4月8日《消费日报》记者 魏静 忽艳)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