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您走在大街上,是否注意过众多摄像头可能正在采集您的信息?您是否曾在走廊遇到被邻居家摄像头“凝视”的尴尬?当智能门铃成为千家万户的“门神”,它们的“眼睛”该望向哪里?
2025年4月1日,我国首部系统性规范公共安全视频管理的行政法规正式施行,《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对公共安全视频系统建设、使用进行全面规范,明确划定了公共场所摄像头的安装范围、备案制度及安装禁区。其中,更是首次为家门口安装的摄像头、智能可视门锁等设备划定“行为红线”。
那么,公共场所安装摄像头应该如何监管?在自己家门口到底能不能安装摄像头?怎么安装不违规?已经安装了的怎么办?
法律规定:
《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第七条规定,城乡主要路段、行政区域道路边界、桥梁、隧道、地下通道、广场、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周边区域等公共场所的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建设规划组织有关部门建设,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建设、维护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
下列公共场所涉及公共安全区域的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由对相应场所负有经营管理责任的单位按照相关标准建设,安装图像采集设备的重点部位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指导确定:
(一)商贸中心、会展中心、旅游景区、文化体育娱乐场所、教育机构、医疗机构、政务服务大厅、公园、公共停车场等人员聚集场所;(二)出境入境口岸(通道)、机场、港口客运站、通航建筑物、铁路客运站、汽车客运站、城市轨道交通站等交通枢纽;(三)客运列车、营运载客汽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客运船舶等大中型公共交通工具;(四)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的服务区。
在前两款规定的场所、区域内安装图像采集设备及相关设施,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除前两款规定的政府有关部门、负有经营管理责任的单位外,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安装。
第十三条规定,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管理单位应当按照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权益的要求,合理确定图像采集设备的安装位置、角度和采集范围,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未设置显著提示标识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
第二十二条规定,公共安全视频系统收集的视频图像信息被依法用于公开传播,可能损害个人、组织合法权益的,应当对涉及的人脸、机动车号牌等敏感个人信息,以及法人、非法人组织的名称、营业执照等信息采取严格保护措施。
第三十三条规定,在非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设备及相关设施,不得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对收集到的涉及公共安全、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视频图像信息,不得非法对外提供或者公开传播。
律师解读:
一、公共场所视频采集系统以必要性和最小化为原则。公共场所安装视频采集设备和系统,首要的原则是为公共安全所必须,而且应当严格掌握必须的标准。同时坚持最小化原则,公共场所、道路等过度安装视频采集系统严重侵犯公民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权利,干扰了公民正常生活和自由,应该予以纠正。
二、公共场所视频图像信息数据的存储、调取、传输、公开必须有严格的程序,一方面要保证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防止数据泄露和网络系统攻击,同时,对于需要公开的视频数据信息要进行必要的处理,避免侵害公民个人信息或个人隐私。
三、自家庭院内或者居室内部安装视频图像采集设备,不涉及公共安全或他人合法权益,原则上应该允许。但在小区公共部位,包括与人共用的楼道、电梯、门口等地方,安装摄像头,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为法律所不允许,应及时制止并拆除。
四、公共道路旁边的商铺或者经营场所,需要安装图像采集设备对经营场所外的公共区域进行图像采集的,应取得相关部门的批准,并对摄像头的取景范围、安装部位、相关提示等作出规范,避免视频图像采集被滥用。
律师介绍:
孙宏臣,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后,北京市兰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出版《民法总则精解》《土地承包经营权解析与重构》《网络安全法一百问》等专著和著作三本,发表文章十余篇。做过大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商事案件,担任国有企业及多家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法律顾问,团队成员多位律师具有法学博士学位,专注于公司商事纠纷、信托、知识产权等领域的疑难复杂诉讼纠纷解决。
北京市兰台律师事务所以“更好的公司法务律师”为发展目标,不断探索、优化独具特色的真正的“一体化管理运营”机制,成为在诸多业务领域有深度实践并处于业界领先地位的综合性专业法律服务机构。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