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兴侗寨里的文旅项目迎来新升级。新编排的民族情景剧首次和游客见面,侗族大歌表演也从原来的一天四场增加到一天八场。一批新民宿正在加紧建设和改造,古朴又时尚的民族特色文化在这个春天让越来越多的古寨、古城焕发新的活力。
侗寨新貌是贵州实施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工程、让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精彩剪影。
赓续传统,增进文化自信。我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民族歌曲《格桑花开》《潮起舞英歌》等登上央视春晚,穿越千年的苗绣盛装闪耀国际T台,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屡屡“出圈”走红,古城古寨成为游客热衷打卡的“诗与远方”。把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侗族大歌等一代一代传下去,有力增进了村民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激发出大家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的热情。
深化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村超”“村BA”“村T”风生水起、出圈出彩,带动非遗传承、产业创新。许多民族手工艺品重焕生机,从传统走向时尚,从大山走向世界,频频登上国际舞台,乡村越变越美,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各地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节、民俗活动、手工艺体验、非遗研学等活动,民俗与文化交融、传统与现代交响,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有力带动乡村旅游业繁荣发展。
活化利用,扮靓美好生活。“指尖技艺”持续转化为特色经济,“锦绣计划”让民族刺绣、蜡染产品从农村走向城市、走向国外。黎平县陆勇妹成立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10多年来带动上百个村的村民增收。传统手工艺变成新生计、添彩新生活,催生消费新亮点、激活乡村新动能,为社会注入文化活力,为美好生活增添精神滋养。
民族特色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民族文化“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正成为打开乡村全面振兴的“金钥匙”,助力乡亲幸福生活更上一层楼。
(2025年4月9日《贵州日报》范子军)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