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得走好几公里路到乡中心村去取快递,现在可好了,村邮站建在家门口,公交车直接把快递送过来,我取快递方便多了!”近日,在北京市平谷区熊儿寨乡花峪村,60多岁的孙宝贵站在村代收站点前,从网格员李文军手中接过一件快递高兴地说。
作为北京市的远郊山区,偏远地区的农村快递物流问题一直制约着平谷区的乡村经济发展。近年来,该区创新探索“交邮合作”新模式,着力解决偏远村落包裹不达、企业运营成本过高等问题,打通农村快递物流“最后一公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既载客也载货,公交车变身“移动驿站”
如今,在平谷区的蜿蜒乡村道路上,一辆辆公交车穿梭其间,它们不仅承载着乘客的出行需求,如今还肩负起了新的使命——带货进乡村。
平谷区试运营了平11路、平46路、平61路3条“交邮合作”线路,以纯电动公交代替企业燃油货车运送偏远山区的报纸、邮件等货物,日均代运货物近100公斤。非高峰时段的公交车既载客也载货,有效提高了物流效率。
“以前,公交车就载乘客,现在可不一样了,我还得给大家带货呢。”从平谷城区出发,途经熊儿寨乡到达镇罗营镇的平11路公交车司机许永有告诉记者,自从参与了“交邮合作”项目,他的纯电动公交车就成了乡村快递和邮件的“移动驿站”。每天在完成正常的客运任务后,他还得利用非高峰时段,将一些快递从城区运送到乡镇代收点。
对于快递公司来说,“交邮合作”模式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快递员邢彦涛在乡镇上的快递点忙碌地分拣着包裹。“以前,我们得派专车到偏远乡村去送快递,成本高不说,效率还特别低。现在好了,有了公交车的帮忙,我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成本也降了不少。”邢彦涛一边说着,一边将一件包裹放上了即将发往熊儿寨乡的公交车。
快递进村全覆盖,网格员送件上门
2024年,平谷区以解决“快递末端网点投递服务质量问题”为契机,对辖区内274个行政村邮件快件处理场所、乡镇邮政快递网点普查,建立动态信息台账,甄辨难以送件到村的村庄,摸清进村堵点。
为尽快打通快递进村堵点,熊儿寨乡在7个行政村设立了新型村邮站,组建了村邮员队伍,通过区邮政局的统筹协调,实现了6家快递公司送货到村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实现“快递进村”服务全覆盖,各村的收件量稳步增长,为村民的日常购物和快递收发提供了极大便利。
不止熊儿寨乡,平谷区在全区各部门、各乡镇的合力攻坚下,通过“整合利用一批、村民加盟一批、村邮兜底一批”的形式,各乡镇因地制宜通过商超、村委会、村民家、闲置卡口看护房等多途径布置村级站点,于2024年11月底前实现了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基本覆盖的工作目标。
如今,在平谷区的各个乡村,几平方米的快递代收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代收点或是利用村“两委”办公场地的一小块区域,或是对村便利店进行改造提升后腾出的小部分空间,为村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村民不仅可以选择上代收点自取快递,还可以由村网格员送件上门。
镇罗营镇五里庙村的网格员史立新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每天给村民送约80件快递,每件派送收入3角钱。这项工作不仅让他每月增加了好几百元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拉近了他和群众的距离。“每天都往乡亲们家里跑,家长里短、大事小情,随时帮着解决。”史立新说。
助力山货走出去,便捷物流带来新机遇
平谷区便捷的乡村物流不仅解决了村民收发快递的难题,更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镇罗营镇借助便捷的物流条件,打造了“营里好物”品牌,组织企业收购、加工村民种植的农特产品,如山楂、小蜜梨、山核桃等,并建立营里工坊,组织村民制作手工编织品等文创产品。这些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市场,日均销售额超过1万元,为村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以前我们的农产品很难卖出去,现在有了便捷的物流体系,我们的农产品可以销往全国各地了。”镇罗营镇不少村民表示,现在不仅取快递方便了,而且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也更加顺畅了。
望着满载快递的货车驶出山坳,镇罗营镇党委书记王建军满怀信心地说:“快递进村不是终点,我们要让每个包裹都成为乡村振兴的种子。”
实践表明,平谷区探索的“交邮合作”模式,是该区公路客运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目前,此模式运行平稳有序,并通过不断调整逐步走向成熟。
“‘交邮合作’有效整合了交通运输、邮政、快递等资源,优化了线路布局和运力配置,打通了农村寄递的‘最后一公里’,也降低了快递公司的成本。今后该模式会逐步向全区推广,提高快递服务的覆盖率和效率。”平谷区交通局四级调研员刘占海介绍。
(2025年4月8日《农民日报》记者 芦晓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