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以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治理创新

2025-04-08 16:08:14 来源:《安徽日报》 -标准+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化作为乡村的精神基石,不仅发挥着内化道德与规范行为的作用,也是维系乡村秩序、激发基层治理活力的重要抓手。因此,在推进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关注乡土文化的挖掘与培育,充分利用其崇德向善、凝聚共识和内化自律的积极作用,使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治理新效能。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富矿”。乡土文化承载着乡村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农村代代相传,形成了特有的文化身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的生动体现。乡土文化通过家风家训、祖庙祠堂、村规民约等丰富的文化载体,深刻反映了乡村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为乡村社会提供着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村民的思想观念,能够起到凝聚村民共识、加速社群黏合、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作用,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情感特征。因此,我们要挖掘优秀乡土文化,筑牢乡村文化根基。第一,健全古村落及乡村古建筑、历史遗迹、传统节日、地方民俗等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制度,以生动具体的形式,延续其对村民的道德教育作用。第二,对乡土文化资源进行调查与整理,梳理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名人典故、传统技艺等乡土文化资源,建立优秀乡土文化档案库。第三,对乡土文化进行提炼,发掘其中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善治因子,汲取传统文化治理智慧,实现其与现代文化和现代治理规则的有效结合。

尊重乡土文化“土味”表达。乡土文化通常包括传统习俗、方言、民间艺术等,带着乡村生活最朴实的“土味”。这些“土味”元素承载着村民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情感符号,在乡村社会中有着深厚的根基。乡土文化的“土味”表达,可以使治理行为不再是外部输入,而是内生需求的延伸,形成“文化基因—集体记忆—治理认同”的转化链条,从而有效推动治理措施的实施。尊重理解乡土文化的“土味”,将优秀乡土文化合理融入现代治理制度,将其表达为村民能听懂、愿意听、可识别、可言说的“土味”道理。比如将政策宣传改为方言快板、农民画图解,使乡村治理的话语表达形象化、现实化、生活化。在坚守乡土文化优秀内核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乡村实际,对内容进行再叙事,让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可以更好地被人们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时,发挥数字技术对乡村文物、民俗、传说等的传承和表达作用,结合现代治理手段,丰富乡土文化的“土味”传播方式,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喜爱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乡土文化融入管理实践。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乡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治理智慧,要使其发挥作用,就需要将乡村治理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实现法治硬规则与乡土文化软治理之间的融合。充分考虑农村生产生活特点和乡村发展实际,汲取借鉴乡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丰富乡土文化治理的“工具箱”。比如,利用“积分制”对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热心公益以及在村庄中树立了文明新风、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的村民进行奖励。对村民日常行为进行评价形成积分,通过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引导行为自觉,弘扬守望相助、敦亲睦邻、孝老敬贤的传统美德,激励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营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除柔性引导之外,学会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教育等多种手段,让遵法守德者“得利”,让违法失德者受到处罚,实现法治、德治和自治的统一。坚持以文化人,加强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将祠堂、戏台等乡村设施,打造成为“乡土+现代”复合型文化载体。通过开办乡土文化论坛、民俗节庆活动等形式宣传乡土文化,讲好美德故事,将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勤恳务实、诚信友善等优秀文化因子发扬光大。

构建乡土文化治理“共同体”。乡村多元主体的参与是乡土文化治理效能达成的关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建设主体日益多元化,只有引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乡村治理,才能最大限度满足他们参与乡村治理的服务需求。深入学习并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强化基层党建对乡村治理的引领性作用,将党建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为打造乡村治理共同体、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筑牢坚强组织堡垒。大力发展基层自治组织,充分发挥乡土文化的“软治理”功能,发挥好各种熟悉乡土文化的社会组织如红白理事会、村民说(议)事会等作用,增强村民之间的互动交流,鼓励他们广泛参与乡村治理,进而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就地化解”。新时代乡村道德模范、优秀基层干部、致富带头人等群体,拥有根植乡土、热心奉献等特点,是村民之间“熟人”的典范,在以“熟人社会”为特征的乡土社会中能够担负起社会关系协调者的职责,在纠纷化解、扶贫助困、公益慈善等乡村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发挥好道德模范、新乡贤等乡土人才的示范作用,利用乡土社会具有的“熟人特征”,发挥其在调解纷争、凝聚共识、风气倡导等方面独特的价值,形成“以文聚人、以文化事、以文兴村”的治理格局。

(作者单位:黄山学院。本文系省高校社科重点项目[2022AH051931]研究成果)

(2025年4月8日《安徽日报》郭宏斌)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