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江苏无锡马拉松赛场上,一段由参赛选手拍摄的赛前视频在上传网络后引发热议。
视频画面中,一对年龄差距明显的男女因举止亲密、躲避镜头的行为引发高度关注。有网友留言称,视频中的男性疑为某公司名誉董事长,随后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
事发几日后,网友所提到的公司发布澄清声明称,该名誉董事长前几日均在广东履行公司公务,网传无锡马拉松赛事照片、视频中的男子与其没有任何关系。随后视频的拍摄者也将社交账号中的视频隐藏,并发布了道歉视频。
近年来,随着全民直播风潮兴起,一些商家、博主等借助短视频平台,在未征得被拍摄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直播、拍摄。那么,这种公共场所拍摄视频或照片的行为,是否侵犯他人肖像权?
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八条规定,自然人享有肖像权,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肖像是通过影像、雕塑、绘画等方式在一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识别的外部形象。
第一千零一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肖像作品权利人不得以发表、复制、发行、出租、展览等方式使用或者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
第一千零二十条规定,合理实施下列行为的,可以不经肖像权人同意:(一)为个人学习、艺术欣赏、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在必要范围内使用肖像权人已经公开的肖像;(二)为实施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地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三)为依法履行职责,国家机关在必要范围内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四)为展示特定公共环境,不可避免地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五)为维护公共利益或者肖像权人合法权益,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的其他行为。
律师解读:
一、公民享有与生俱来的人格权,肖像权就是人格权的重要内容。肖像除了我们平时所理解的面部肖像特征,如果自然人背部或侧面形象也能准确识别到具体的自然人,则其背部或侧面形象也属于肖像权的范围。
二、肖像权具备较多的财产利益,同时涉及权利人的公众形象和社会评价。民法典保护公民肖像权,禁止未经许可而制作、使用、公开他人肖像,或者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三、自然人的肖像权在法定情况下,可以正当使用。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条规定了可以不经肖像权人同意,合理实施肖像权的行为。在本案中,视频发布者未经肖像权人同意,发表视频的行为,不属于正当合理使用,其行为侵害了他人的肖像权。
四、在公共场所拍摄视频或者照片,应当注意尽量避免拍摄到他人的形象。如果要公开发表,也要对他人肖像进行处理,避免侵害他人的肖像权,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公共场所的定点直播,可在显著位置做出提示:围观者可能进入直播画面,如若不便,可自行撤离。移动直播,则应采取措施避免展示他人清晰的肖像,尽量减少对他人的干扰。
律师介绍:
孙宏臣,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后,北京市兰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出版《民法总则精解》《土地承包经营权解析与重构》《网络安全法一百问》等专著和著作三本,发表文章十余篇。做过大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商事案件,担任国有企业及多家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法律顾问,团队成员多位律师具有法学博士学位,专注于公司商事纠纷、信托、知识产权等领域的疑难复杂诉讼纠纷解决。
北京市兰台律师事务所以“更好的公司法务律师”为发展目标,不断探索、优化独具特色的真正的“一体化管理运营”机制,成为在诸多业务领域有深度实践并处于业界领先地位的综合性专业法律服务机构。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