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递员莫富元为老乡投递包裹。韩静桦 摄
随着“快递进村”工程的深入推进,农村物流体系逐步完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到2024年已是“快递进村”工程实施的十周年,“不用跑去遥远的镇上取快递”“家门口收寄快递”正成为越来越多村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
从“跑腿小哥”到“乡村纽带”,在这张加速织密的农村物流网的最末端是风雨无阻的快递员穿梭于田间地头,连接城乡供需。但他们偶尔却面临收入不稳、社保缺失等现实困境。当无人机、无人车逐步进入农村物流,快递员的角色会被取代吗?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让这些“最后一公里”的守护者更有保障、更有未来?让我们走近他们的故事,探寻农村物流网背后的坚实力量。
脚步丈量需求 投递洞见真知
随着“快递进村”工程的逐步深化,快递员像触角般深入基层一线,在“最后一公里”触达农村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前盼他送信的人,现在等着他送快递。”莫富元是贵州省龙里县的一名投递员,从事30年投递员的他,亲历了邮政行业的发展,也在这个过程中见证了乡村的巨变。
龙里县冠山街道办事处平西村种植了3000多亩油茶树,2024年,莫富元与当地村民共同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一起助推此地发展成为国家油茶良种基地试验示范林。经过努力,去年平西村的油茶产业初显成效,产出油茶果8万多斤,有效带动当地群众灵活就业。
“日常投递工作就是我和群众联系沟通的最好桥梁。”作为河北省邢台市城区寄递事业部乡邮投递员,走街串巷的工作性质让郭红岗直面许多难点。在走访中,郭红岗发现,很多乡村农产品寄递困难,好东西出不了村,影响到农民增收。为解决农产品出村的难题,他深度拓展“电商+快递”协同发展路径,联系南和邮政揽投部,积极促进运输路线及收寄方式调整,并使用专用的邮政包装箱,将特产农产品南和特色西红柿从农民家门口的揽收站点拉至网路运营中心周转,上机分拣后,以最快速度从田间地头到达城市餐桌。
在他看来,丰富村级综合便民服务站快递代收自提、政务便民等便民利民服务,能够从“留站点”“活站点”“强站点”三个维度破解村级综合便民服务站“建得起、立不住”的难题,发挥村级综合便民服务站在农村公共服务效应。比如推广“信息化地图”管理,实时监测站点运行状态,同时培育典型示范站点,总结可复制的经验并加以推广。目前,无人自助式的智慧综合便民服务站在邢台已设置9个,为更多群众提供一站式“寄递+多元场景”生活服务。此外,郭红岗还与镇上的再生资源回收点联系,倡导“邮政+环保”试点新课题,这一行动不仅实现废物回收利用,还给村民增加了一份收入。
脚步丈量需求,投递洞见真知。在基层末端,正是许多快递员用扎实的工作经验,给出切中痛点的建议,才让快递业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方向。
社保兜底民生 权益筑牢根基
今年3月以来,“给外卖员上社保”成了引发社会热议的高频词。同样有着灵活就业性质的快递员的权益保障问题,也频频引发讨论。
一石激起千层浪。劳动关系认定难、行政管理手段有限、劳动者权益保障缺失……随着讨论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破解这种新就业群体的权益保障问题任重道远。在快递行业中,快递员的社保覆盖率与快递企业性质相关。据了解,京东、顺丰等直营企业较多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加盟制快递企业的多数快递员无社保。
据统计,全国快递从业人员超450万人(含全职与兼职),而对于快递员本身来说,是全职还是兼职、是否有在工作地定居意愿、是否愿意缴纳异地社保等种种因素,也使得这一群体的社保缴纳和管理更为复杂。
同时,根据市场调研发现,新就业群体大多是在异地工作,其中部分人可能追求的是“赚快钱”“能干一天是一天”,缴纳异地社保并不现实,也导致他们自己缴纳社保的意愿并不强烈。上海的31岁快递员李源说,当初招聘的时候就被告知公司不给缴纳社保,他也欣然接受了:“我感觉交不交社保没什么影响,只要工资高就行,来也就是想挣个快钱。”而对于一些年龄较大,图稳定的快递员来说,能缴社保格外重要。“来这工作就是因为公司给缴纳五险一金,我马上快40了,想找个工资高又交社保的地也难。”一位45岁的快递员告诉记者,他觉得交社保关乎退休后领养老金,意义重大。
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参保意愿低、缴费压力大等问题,TCL董事长李东生认为降低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参保门槛,将更多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很重要。其中包括下调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统筹基金缴费费率,减轻缴费负担;建立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缴纳动态调整机制,提供月度变更缴费档次的机会;全面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工伤、失业等部分险种的社保参保限制,统一全国参保条件和标准。
当语境切换到农村地区,功能逐渐叠加的村级服务站点往往性质更为复杂,面对快递员流动性大、用工灵活的特点,一个村级服务站点要能“立得住”,面对农村物流里“人少”的难题,权益保障更要到位。
据了解,青海省检察院在公益诉讼调查中发现60余家快递企业存在断缴或未缴工伤保险问题,通过检察建议督促53家企业补缴、13家新参保,覆盖全省村级快递员。确保村级快递员在工伤事故时获得赔偿,并推动建立“邮政+社保”联合监管机制。专家表示,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工伤保险全覆盖和劳动合同规范化,避免“外包规避社保”问题。
快递快递,不仅要“快”,“递”得好也同样重要。作为物流链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实践者,快递员的寄递服务直接影响着客户的体验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下一步还需要相关企业或当地责任主体明确末端快递员的各种权益保障,包括岗位设置、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方面,真正让村级服务站点“建得起、立得住”。
科技赋能转型 培训激活未来
快速直达目的地、覆盖偏远地区、适应复杂地形……无人机在低空物流领域的应用优势明显。2月16日,一架搭载羊肉的大型固定翼无人机从陕西榆林榆阳马合通用机场起飞,以180公里的时速穿越黄土沟壑,经过2个多小时的平稳飞行精准降落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比传统陆运节省了将近5个小时。
从智能快递柜、无人车再到最近兴起的无人机,为达成降本增效的目标,许多快递企业纷纷发力基础设备的科技赋能,而提升快递员的职业技能和工作效率也迫在眉睫。
去年12月,在甘肃省金昌市,总工会通过创新服务,推出了无人机操控技能的免费培训,从飞行原理,手动起降到拆装调试,满满的“干货”受到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热烈欢迎。这一措施不仅为快递小哥们打开了新的职业发展路径,也为当地的低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金昌市金川区的快递员张强就是此次培训的受益者之一。随着电商销售高峰期的到来,快递物流的工作量激增,张强在参加了工会组织的无人机操控技能培训后,不仅学到了实用的技术技能,还成为了公司首位执飞无人机的员工。
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高速运转的快递环境中,无人机驾驶员不仅是普通的操作工,更是多方面技术技能的集合体。来自广东省深圳市顺丰速运的无人机驾驶员李佐强说,他不仅需要对无人机的零部件、结构原理非常熟悉,还需具备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在一次松茸采摘季的活动中,他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成功克服了高原地区的气候与地形限制,通过精心设置无人机的工作方案,大大提升了快递效率。
近年来,低空经济成为一片蓝海,以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器)等新兴飞行器为代表的低空物流能多大程度上赋能农村物流的应用场景尚未可知,但目前各地的具体实践让很多人看到了可能。行业认为未来人机协同仍是主流,技术是互补而非替代,同样对于快递员来说,不断学习,才能有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末端快递员工的权益保障,我们看到全行业正在着力构建开放惠民、集约共享、安全高效的农村物流体系。在降本增效成为行业追求的目标的同时,也不要忽略农村地区的发展前景,助力乡村振兴和城乡经济协同发展。
(2025年3月27日《农民日报》记者 胡燕俊)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