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1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的优质艺术电影“双周影院”活动在老舍剧场举行。当天放映的是俄罗斯纪录影片《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艺术的力量》。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简称冬宫。圣彼得堡的冬宫,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并称“世界四大博物馆”。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艺术的力量》电影海报
一位观众带病坚持赶到现场,调侃曰:“机会难得!多年前,就在圣彼得堡,我被冬宫撞了一下腰……得治!”
正如老歌中所唱的,“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我将热情燃烧你可知道,我将拥抱年轻真心到老”,对其而言,欣赏该片无异于重启艺术之旅,返乡之旅,不仅因为艺术本是人类通向美好世界的桥梁,更重要的,是要在片中寻觅一尊曾在冬宫有过一面之缘的少女雕像。
一
银幕上,一个行走的人,大步流星地在冬宫肆意“践踏”着,仿佛是要追风逐电、向陈列诸神发起挑战。无论来者何人,其回声之炸裂,令观众隐隐不安:音效如此“震撼”,饱经沧桑的冬宫主人受得了吗?——且不论历史、战火的痛苦记忆,单说这座昔日帝国沙皇的皇宫,如今“驻扎”着汇聚人类文明古老印记的藏品已超过300万件,哪一个不是“易碎”的?
冬宫屋顶造型奇特的雕像 马霞 摄
是的,美是脆弱的代名词。孰料影片接着上演了更为惊心动魄的一幕。冬宫那只著名的金孔雀钟怒而开屏,赫然开始了整点报时。仪式繁琐夸张,难怪这钟原本是要赠予大清皇帝的,后因机巧太过而遭谢绝。
这样一个被惊扰的黄昏,涅瓦河畔的冬宫广场已然结了冰,一对青年男女充满活力的剪影一掠而过。
应当承认,比权杖和金币更有力者,首推人的好奇心。资料显示,时年39岁、喜好收藏的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与记者弗里德里希·格林男爵的信中自称“我是那种凡事喜欢寻根究底之人”。34年执政,来自德国的她使俄罗斯成为欧洲强国,她的好奇心同时推动了科学与艺术的发展。据《来自英国的冬宫御医:叶卡捷琳娜二世与天花》一书载,在18世纪最严重的灾祸——天花面前,她是唯一一位亲自接种人痘的在位君主。
该片的拍摄可谓独具匠心。其间伴以俄罗斯一切“非安静”的艺术,比如俄罗斯风格的音乐,舞蹈,歌唱,多线条多领域的齐头并进,观众被引领着穿越时空与激情,经受血与火的洗礼,体验顺承与革命性的蜕变。从黑白画面的底层群体到圣彼得堡建城之前希望的田野——他们代表着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坚韧、团结精神,对自由与秩序、生死与救赎意义的深刻思考;从叶卡捷琳娜大帝的薄唇,到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创作的《哺乳圣母》——冬宫的镇馆之宝,还包括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文艺复兴三杰”之作品;从阅览沙俄时期的作家果戈理、苏联时期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美籍俄裔作家纳博科夫等俄国文豪的笔墨,到聆听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俄国作曲大家的旋律——这片横跨欧亚大陆、东西方交融之地,孕育了怎样独特的艺术气质与人文精神?值得进一步探究。
二
艺术之旅,梦幻之旅。恰似考古之透物见人,艺术终归是关于人的艺术。
当年女皇有感于梵蒂冈的拉斐尔壁画,命人复制而成冬宫的拉斐尔长廊。但是在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电影《俄罗斯方舟》中,法国人因此扬言俄罗斯人不是很自信。
2002年5月,这部充满实验与漂泊感的影片在法国第5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首映。影片通过讲述“我”和一位法国外交官邂逅穿行,隐身“亲历”冬宫观展及历史“花絮”,阐释了没有梦话的作品不是好作品,如何从梦中清醒,批评鉴赏讲真话,应是关键环节。除了在冬宫召见外使一节乏味有余,片中颇多真知灼见,一个长镜头拍到底,其美学追求注定要被载入史册。例如现场议论特殊年代“在人民议会时期,所有的东西被破坏殆尽”;追问一位独自观赏的年轻人“是否认得出信徒彼得和保罗”,将其逼至墙角。观众与“画中人”,构建而成镜像式多重对视与“反观”——尤其顺着后者对画外二人之“斜睨”,又似证人,镜头充满张力……主角徒然叹曰,油画好闻得很呢。悲悯溢出画框,幽默五味杂陈。某些艺术的确是可嗅可尝的。
影片《俄罗斯方舟》中,当推开冬宫一扇不被允许打开的门,感觉像是闯入了中央美术学院教学楼某个工作室。乱堆着的物件中站起来一个人,由此引发诸如“日耳曼人包围了这座城市”“没有投降,但死了超过百万之多的生命”等话题,掀开了记性一向差强人意的艺术背后积满尘土、以血泪汗水织就的沉甸甸的一幕。
艺术的力量,不仅在于人类想象力、创造力等审美体验、传承与提升,而且在于人之心灵、情感、思想多方位的滋养、疗愈、共鸣,甚至蕴涵着对于时代、社会、历史的批判、解构以致推动的作用。
十月革命领导人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当年正是通过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的电台得以发布。马霞 摄
1905年,冬宫广场见证了沙皇政府枪杀前往冬宫请愿群众的“流血星期日”事件。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据研究显示,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向临时政府退居地冬宫放的是空炮,意在恫吓冬宫的守卫者。冬宫很快回到人民手中。20年后,影片《列宁在十月》首映,斯大林深夜指示导演,要补拍几段攻打冬宫和逮捕临时政府的情节,否则“影片就不完整”。
三
艺术之旅,往往也是觉醒之旅,疗愈之旅。
旅途中亲近艺术,审美到极致,笔者每每生发孔子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之叹。及至冬宫,是在一个盛夏,俄罗斯最好的季节。若干年后,“被冬宫撞了一下腰”的观众如我,仍将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在冬宫看多了金碧辉煌,忽然感应到莫名投射过来的目光,专注、静谧的目光,竟来自一尊大理石的少女雕像。少女通体洁白,双膝并拢跪坐着,两手相握自然垂放腿上。同伴们笑着走远了,笔者仍不忍离去。也许是特定时刻光影流转的缘故,景随步移,任何角度,少女都不无调皮地冲我眨着眼睛,屡试不爽。屏气凝息走近了,她的头微微向右仰起,好似神灵枕着头后无形的“圆光”,或浅睡,或遐思。少女秀发低调地盘在脑后,精致的鼻子透出些许倔强。她更像是来自天国的鸽子,身上没有丝缕的羁绊,没有被缚,无需头纱遮掩。她挣脱了世俗的幸福,偶尔堕入冬宫小憩。
回首冬宫,人神共处。一切生机都以某种耐人寻味的态势藤蔓般舒展着,互为因果,一眼千年。
尝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长久对视。从不同角度看,人物似乎也在投递微笑,然而其中潜藏着几层复杂的心绪,包括厌倦,恐惧,诡异变脸也是有的。
伦勃朗《浪子回头》
跪坐少女雕像,典雅庄重,纯真健康,宛如维纳斯女神的少女时代。与冬宫其他藏品相比,少女泰然自若无所畏惧,不似那位入列冬宫镇馆之宝名录的《蜷缩成一团的小男孩》,其背部扭曲的肌理,经米开朗基罗精雕细刻,可见地被主人受伤的右足所牵制;少女是慈悲的,无所贪慕,不像伦勃朗晚期那幅巅峰画作《浪子回头》,儿子屈膝投入身着红色披风的父亲怀抱,其衣衫褴褛,一只赤足正对观众,不知蹚过多少泥泞的弯路;少女不造作,也不必隐忍、承受如毕加索《牵狗的小男孩》中病态的令人同情的重负和阴郁;少女更是远离罪恶的,没有安东尼奥·卡诺瓦的雕像《抹大拉的忏悔》中某种与生俱来的耻感和无奈——毕竟,多少女子由污名偏见一旦昭雪被捧为“使徒之首”,才会意味着人类从此摆脱了两手摊开,颓然跪于骷髅权威之命运?
在与冬宫有关的影片中,与其说笔者心仪的那尊跪坐少女雕像难觅芳踪——尽管与当时一样的雕像背景,壁上条纹、颜色,都仍历历在目——不如说那赤子般的气息其实无处不在。
令人一再回味与之最初的怦然心动,即彰显艺术与爱日趋永恒。正如普希金诗作所表达的,“如今我的灵魂已开始觉醒/于是在我的面前又重新出现了你/犹如昙花一现的幻影/犹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东方美学以令人敬畏的智慧见证着艺术的力量,其旨归更在于促进成长和境界的提升。
如果说美是在自我成长中完善的,那么时隔多年,在冬宫跪坐的少女应该可以“站”起来了。天国的鸽子!其舞台绝不止于水上贝壳方寸间——如意大利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的画作《维纳斯的诞生》,虽然女神之迷惘、秀美,不失自在之神情,与少女雕像或属一脉相承。但愿她也像意大利新古典主义雕塑家卡诺瓦的《美惠三女神》,成为传递世间一切美好的一员。
(作者系本报记者)
作者后记:冬宫的上空并非总是艳阳高照
北京时间1月24日晚间,冬宫接到匿名电话,称馆内被放置了炸弹。博物馆立刻组织了疏散,约2小时后,宣布警报解除并且再次开放。
冬宫的上空并非总是艳阳高照。回顾历史,由于部分政府机构更迭,出于各种“成就”的考量,致使冬宫藏品被肆意出售,损失严重。难能可贵的是,比如卫国战争期间,冬宫工作人员积极参与转移藏品,相关的研究工作亦没有停止。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在其报告文学《震撼世界的十天》里回忆十月革命时说,人们自发地阻止对冬宫的抢劫行为,喊着“不要拿任何东西!这是人民的财产”!文章透露,“脚下的人行道上堆积着一些崩碎的泥灰,那是……冬宫在炮击中所受到的唯一损失”。
1985年,冬宫藏品、伦勃朗17世纪的画作《达娜厄》,遭到一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立陶宛人在上面刀割并泼硫酸,只因其是伦勃朗展厅里“最有价值的”一幅。该画修复工作长达12年。
《达娜厄》取材于希腊神话。阿古斯王闻神谕,自己将被外孙杀死,遂囚禁了女儿达娜厄。孰料女儿被宙斯爱上。画作表现宙斯化作金雨,与达娜厄私会。后者右臂伸向前方,圆润的腹部强化了悲喜主题。在画作前,电影《俄罗斯方舟》捕捉到一段亲密无间的有趣场景。
(2025年3月27日《法制文萃报》马霞)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