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健康饮食的浪潮中,零添加酱油以其“健康”“天然”的标签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日前《消费者报道》向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送检了13款宣称零添加的酱油,测评指标为总砷和镉。
测试结果显示,13款宣称零添加的酱油中,有12款检出致癌物镉,7款查出含有总砷。据了解,镉是人体非必需且有毒元素,可能具有致癌和致突变的风险;砷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有机和无机砷农药常用于杀虫、杀菌、除草等。
近年来,食品“零添加”这一概念,在铺天盖地的广告营销中常被提及。而商家宣称的“零添加”一般指不添加人工合成的防腐剂、色素、甜味剂、香精等常见添加剂,但可能使用天然提取物(如柠檬酸、维生素C)或加工助剂。
目前,我国对“零添加”尚未有统一的定义,监管也尚不完善。当品牌方与消费者对零添加的认知存在着误差,“零添加”到底是健康新趋势,还是短暂的营销噱头,也到了需要明晰的时刻。
法律规定:
《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标签不得含有下列内容:(一)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二)明示或者暗示具有增强免疫力、调节肠道菌群等保健作用;(三)明示或者暗示具有益智、增加抵抗力、保护肠道等功能性表述;(四)对于按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不应当在产品配方中含有或者使用的物质,以“不添加”“不含有”“零添加”等字样强调未使用或者不含有;(五)虚假、夸大、违反科学原则或者绝对化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
第二十八条规定,广告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四十五条规定,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或者其他虚假宣传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广告经营者、发布者发布虚假广告的,消费者可以请求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惩处。广告经营者、发布者不能提供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广告经营者、发布者设计、制作、发布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应当与提供该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律师解读:
一、“零添加”并不是完全绝对不添加,而是特定范围内成分的无添加。如果宣传食品是“零添加”则应在显著位置注明未添加的具体成分。否则,如果笼统说某食品是“零添加”食品,则存在误导消费者之嫌。
二、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要结合配料表、营养成分表及自身需求综合判断,不必过度追求“零添加”,合法合规使用的添加剂本身是食品安全体系的重要部分。
三、目前,监管法律允许隐性添加,比如:酱油酿造可能自然产生酒精,面包制作过程中由发酵产生的丙酸,均无需标注为添加剂。另外,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加工助剂,比如:酶制剂、脱模剂等,无需在成品中标示。
四、很多“零添加”食品,使用替代成分达到同样的效果。比如:使用高盐、高糖替代防腐功能,某些“零添加防腐剂”酱料含钠量翻倍。再如,部分“零添加”食品为弥补保质期短的问题,可能盐分、脂肪含量更高。“零添加蔗糖”可能含果葡糖浆、麦芽糖浆等成分。
五、世卫组织指出,合法添加剂在标准内使用是无害的,而某些天然提取物,如过量香辛料的添加,反而可能引发过敏。
律师介绍:
孙宏臣,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后,北京市兰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出版《民法总则精解》《土地承包经营权解析与重构》《网络安全法一百问》等专著和著作三本,发表文章十余篇。做过大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商事案件,担任国有企业及多家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法律顾问,团队成员多位律师具有法学博士学位,专注于公司商事纠纷、信托、知识产权等领域的疑难复杂诉讼纠纷解决。
北京市兰台律师事务所以“更好的公司法务律师”为发展目标,不断探索、优化独具特色的真正的“一体化管理运营”机制,成为在诸多业务领域有深度实践并处于业界领先地位的综合性专业法律服务机构。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