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2025-03-25 17:34:16 来源:《贵州日报》 -标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艺术助力乡村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广阔的舞台。在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背景下,贵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创新实施“十年十县”服务计划,构建起“校地协同、产教融合、成果转化”的乡村振兴服务新模式。该计划通过系统性整合艺术教育资源与县域发展需求,探索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路径,为新时代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实践探索:双向赋能与多方共赢

以系统化、全方位的策略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十年十县”服务计划以“一年服务一县,十年服务十个县”为目标,从贵州88个县(市、区)中选取10个县区开展深度合作。构建“1234”服务体系。紧紧围绕“校地协同发展”这一核心目标,搭建“教学实践+社会服务”两大平台,贯通“艺术创作—成果转化—产业赋能”三个环节,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乡村文化振兴、特色产业发展、校地合作深化”四重效益。围绕“笔墨绥阳”“和美绥阳”“数艺绥阳”和“创意绥阳”四大板块,创作出了《让与十二》《诗意绥阳》等200余件作品。其中,《AI绥阳》借助AI技术,带领游客打卡不一样的绥阳,为绥阳文旅宣传提供了有力支持,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游客量同比增速达12.67%,有效提升了绥阳的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农特产品品牌系列设计为绥阳农特产品在市场上树立起独特的品牌形象,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当地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数字动画《让与十二》通过增强游客的互动性与参与感,显著提升了双河洞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为高校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引导师生深入社会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需求相结合,不仅推动了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还实现了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共享与优势互补。在“多彩贵州苗绣校园设计创作大赛”中荣获1金1银2优秀的优异成绩。这种双向赋能的创新模式,不仅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教学实践平台和专业发展空间,更为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

路径创新:在地转化与协同融合

构建“三维协同”机制,激活赋能新动能。政校企农协同。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对接,高校助力,农村参与”的协同机制,形成合力。政府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企业负责市场对接与资源链接,高校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农村积极参与,共同推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计划落地生根。产学研协同。建立“创作—研发—孵化”一体化平台。共建文创产品研发中心。通过这一平台,将艺术创作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跨学科协同。整合数字人文、美术、设计、农林、地质等学科资源,形成跨学科团队,破解乡村建设的复合型难题。针对乡村建设中的复合型难题,整合不同学科角度,协同攻关,提供全面、系统的解决方案,助力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三维协同”机制,有效整合政策资源、智力资源、市场资源和产业资源,激活了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在以“大美贵州·锦绣龙里”为主题的龙里县合作中,形成“政府出题—学院解题—企业答题—市场判题”的工作闭环。深度挖掘龙里水乡文化内涵与特色资源,完成龙里水乡IP项目设计研发,成功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文旅品牌。

深化“四维融合”实践,拓展转化新路径。创新人才培养融合机制。创新实施“双导师制”培养模式,设立“艺术实践工作坊”。将实践项目引入教学实践,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锻炼能力。孵化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为乡村振兴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推动乡村文化融合振兴。深入挖掘当地乡村文化资源,通过艺术创作与设计,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品牌。构建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将艺术设计与乡村特色产业紧密结合,通过创意设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促进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和创新转型,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化政、校、企、农融合新模式。签订多方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十年十县”服务计划。通过政、校、企、农多方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同时,积极推动艺术成果的在地转化与应用,将艺术创作与乡村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

(2025年3月25日《贵州日报》聂森)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