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桂北,山色空蒙。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群山间,青瓦白墙的瑶寨若隐若现。一方方庭院里,农家乐的炊烟袅袅升起,民宿的灯笼随风轻晃,晾晒的瑶绣工艺品在阳光下泛着斑斓色彩……推开一扇院门,便推开一扇观察乡村振兴的窗口——老屋焕新、产业蝶变、乡风重塑,曾经沉寂的乡村,正因庭院经济焕发蓬勃新生。
今年,“发展庭院经济”再度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成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抓手。房前屋后的一隅之地经改造后,能够演绎怎样的精彩?初春时节,记者穿行于瑶寨阡陌,探寻这个桂北县城如何在庭院空间中打造出一片新天地,因地制宜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田园、小加工等庭院经济,助推产业规模日渐扩大。
老屋活了,日子甜了
细雨初歇,记者沿着青石板路走进嘉会镇泗安村,雨落瓦片的叮咚声与山涧溪流和鸣。踩着竹梯,村民王清祥手持棕刷,仔细为自家民宿“如意小筑”的外墙描摹最后一道青灰色。“大家都想赶在‘广西三月三’前把院子修整好,游客来了才能更好地体验瑶乡味!”王清祥说。
嘉会镇泗安村“如意小筑”民宿一角。
作为泗安村最早尝试庭院经济的农户,王清祥通过改造提升房屋颜值,开办起民宿。这座老屋曾因年久失修漏风漏雨,如今推门而入却是另一番天地,3间客房窗明几净,原生柿树的枝桠探入庭院,木栅栏外溪水叮咚。
“老屋子活了,日子也甜了。”王清祥言语间透着感慨,指着堂屋里风干的柿饼笑着说,“去年底,凭借柿子主题庭院景致,这个100平方米的小院单月营收超3万元。”
破旧老屋变为游客的“诗与远方”。在泗安村,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穿行村中,一方庭院一重景。在“海棠农家乐”小院,游客挎竹篮躬身采摘,紫茄青椒还沾着晨露便被端上餐桌;转角处的“微菜园”里,旧轮胎刷上彩漆成了花盆,废砖头垒出螺旋菜畦,城里来的孩子蹲在田埂边数蜗牛;而“柿长家”小院,直播补光灯下,新研发的柿茶、柿酒正通过手机屏幕销往天南海北。
“村里的房屋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既美了村子,又富了口袋,一举两得!”村支书刘龙介绍,泗安村超八成农户参与庭院经济,户均年增收逾10万元。
产业融合,激活动能
从泗安村向南驱车34公里,莲花镇红岩村的百亩梨花正迎风盛开,让红岩村迎来了春游客流小高峰。一栋瑶家特色的民宿门前,店主朱锋伦正麻利地打包游客购买的柿饼。
“过去我们只会围着柿树转,一年到头也只能挣个万把块。”朱锋伦原本依靠种植柿子、制作柿饼维生,家里住的是小土楼。随着旅游业的发展,2023年,他将老宅改建为三层瑶风别墅,开业运营后民宿业务一直火爆,房价每间每晚超过300元,为他带来了可观的额外收入。
莲花镇红岩村景色。
漫步红岩村,瑶寨风雨桥古韵悠长,整洁的村道串联起85栋白墙黛瓦的庭院民宿。村内配套客房超300间、农家乐50余家,游客可体验柿饼制作、探访柿子博物馆,或在文化主题街选购柿染工艺品。“月柿产业链每延伸一环,产值就翻一番。”县长杨征山介绍,近年来,恭城依托“中国月柿之乡”、全国月柿主产区的产业优势,不断引进精深加工技术,已开发出柿子汁、柿子醋、柿子精华液、面膜等系列产品,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得到提高。“目前,全县有月柿初、精深加工企业1054家,品牌企业20家,建成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234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160多个。”
产业融合催生了多重效益。红岩村跻身“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十大魅力乡村”,村内灯光篮球场、环形步道、生态泳池等现代化设施与田园风光互相衬映,相得益彰。去年,红岩村接待游客156.51万人次,旅游收入1.68亿元。
从卖果实到卖风景,从单一农业到多元融合。如今,恭城700多个村屯纳入整体规划,8个国家级休闲农业园区串珠成链,月柿主题旅游线路、农耕体验研学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2024年,恭城接待游客577.95万人次,旅游总消费58.73亿元,传统农业县正蜕变为全域旅游强县。
庭院之间,看见未来
“以前年轻人往外跑,现在争着回村改造院子!”90后瑶家姑娘朱燕玲站在自家民宿前,眉眼间满是自豪。她身后的小院白墙黛瓦,门前小桥流水,几株柿树斜倚院角,枝头新绿初绽。这座名为“瑶家民宿”的老宅,年均营业额超百万元。
朱燕玲是土生土长的红岩村人,亲历了家乡从“穷山沟”到“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的转变。“小时候村里只有泥巴路,年轻人一毕业就往外闯。现在游客络绎不绝,连上海、北京的客人都来住我们村的院子。”她翻出手机里的对比照片:十年前的老宅墙皮斑驳,院内杂草丛生;如今的民宿庭院错落有致,瑶绣挂饰点缀窗棂,柿子主题装饰随处可见。
前不久,在自治区妇联与农业农村厅联合开展的“美丽庭院”评选中,恭城入选“美丽庭院”6户,朱燕玲家庭院(瑶家民宿)上榜“精品美丽庭院”。县委副书记陈建华表示:“红岩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美丽庭院+’,创新庭院经济模式,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和大学生勤工俭学实践,小庭院已成为人才回乡、文化传承的载体。”
游客在嘉会镇泗安村民宿前留影。
庭院经济的勃兴,不仅重塑了乡村面貌,更滋养着文明乡风。
在泗安村,更深远的变化在乡风民情中生长:文明劝导志愿服务队倡导节俭办宴、厚养薄葬;传统节日则成为文化传承的舞台——端午包粽子大赛、重阳敬老活动、儿童节赠文具……“游客不仅来看风景,更来感受我们的精气神。”村民刘阿婆展示亲手缝制的瑶绣香囊,这些小物件已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文创产品。
“小院子装着大幸福,这就是我们的新生活。”记者离开时,朱燕玲正站在民宿门口送别游客。望着远处连片的柿林,她坦言,过去觉得家乡只有老人和荒田,如今守着院子就能看见未来。
(2025年3月25日《广西日报》记者 施洋洋 李家健 恭城融媒体中心记者 龙有意 文/图)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