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收到预付款后“卷款跑路”的失信事件时有发生,“卡还在,店没了”的情况让不少消费者头痛不已。近日,四川省邻水县人民法院审理一起因商家跑路而引发的婚庆服务合同纠纷案。
王某某的婚期定于2024年4月,2023年2月,王某某与某婚庆店充分沟通后,支付婚庆定金1000元并订立口头《庆典服务协议》,约定婚庆前试妆满意后预付婚庆款。王某某试妆结束后,按约预付婚庆款、婚纱租金共5000元,婚庆店承诺在婚期前2个月确定婚礼方案。到期之后,商家未联系王某某确认婚礼方案,王某某心存疑惑,便去现场查看,发现商家已经“人去楼空”。
王某某遂诉至邻水县人民法院,请求判令某婚庆店退还预付款并承担其他合理费用。
邻水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服务合同是指由一方根据要求完成服务产品或行为,另一方接受并给付相应服务费的合同。本案中,王某某于2023年2月到某婚庆店提出婚纱婚庆服务请求,并支付婚庆定金,预付婚庆款、婚纱租金共计6000元,双方之间订立的口头《庆典服务协议》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不违反法律规定,不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合法权益,该口头《庆典服务协议》合法有效,双方均应按该合同全面履行。某婚庆店已于2024年2月停止经营,未通知王某某,亦未向王某某提供婚纱婚庆服务,其行为已违反口头《庆典服务协议》约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法院依法判决某婚庆店退还预付的服务费6000元,并承担相应的合理费用。
法官说法
本案中,商家作为服务提供方,负有按约提供婚纱婚庆服务的合同义务,其未按约定履行服务义务且擅自停业,已构成根本违约,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依法应承担违约责任。同时,法院判决被告全额退还预付费用,既是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依法保护,也彰显了法律对市场主体诚信经营的刚性约束,更能强化法律在消费领域的指引性和权威性,引导市场行为在法律框架内有序进行。
为预防消费者发生维权无据的窘境,建议消费者在预付式消费前,全面了解商家信誉及经营状况,签订书面合同,明确服务内容、价格、有效期、退款条件等;消费过程中注意保留消费凭证、沟通记录。遭遇商家违约或侵权,先与商家协商,协商不成可以向消协组织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及时根据合同约定申请仲裁或者向法院起诉。
(2025年3月21日《四川法治报》记者 雍剑波)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