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家规是古代以家庭为范围的道德教育形式,其教育功能包括树立基本价值观、培养道德意识,造就人格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山水相依的白河,提起家训家规,“黄氏家规”是当仁不让的“金字招牌”。
百年家规历久弥新
从陕西省白河县城向南,驱车40公里,就到了白河有名的黄氏民宅。民宅硬山灰瓦顶搭配砖雕斗拱檐,在精美彩绘的衬托下,尽显庄重典雅之态。高大巍峨的青石门框和圆润的抱鼓石,气势恢宏,屹然可观。镂雕精美的栏杆和窗棂,更是让人不禁折服于先辈们的匠心独运。门额上的“第沿江夏”四个大字,仿佛一部鲜活的史书,镌刻着黄氏家族从江西辗转武汉,最终扎根陕西白河的艰辛迁徙路。
走进民宅,“爱国家、重教育、崇勤俭、尚廉洁、和邻里”的黄氏家规便从脑海里浮现出来,短短十五个字深植“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精髓,鞭策着黄氏族人崇德向善、心怀家国。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滋养下,历代黄氏子孙恪守践行、接力传承,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贤能之士。
“作为白河的文化瑰宝,在黄氏家规的传承中,孕育了诸多杰出人物。清光绪年间曾任河南四地知县的黄光燮、中国近现代革命家黄统、时任中共陕鄂边界负责人的黄正甫,都是从这片土地起步,开启了不凡的人生。”该县档史馆干部陈刚介绍道。
公益守护焕发新颜
黄氏民宅既是“黄氏家规”传承的载体,更见证了家规家训的发扬光大。其建于嘉庆二十年,坐落在白河县南麓卡子镇境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革命遗址。
2023年,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人民检察院在专项监督中发现,黄氏民宅墙基侵蚀严重、照明线路老化、院外杂草丛生,文物安全存在较大隐患,庄严肃穆的环境遭到破坏,遂向相关行政机关精准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积极履行监管职责,消除安全隐患,加强日常管理。
相关部门收到检察建议书后高度重视,与当地镇政府协同履职,对黄氏民宅周围群众的自留地进行征用、勘界,对房后滑塌后岸进行加固处理,修建硬化水沟、修复破损电线灯杆,清除民宅周围杂草,并在公路两侧栽植桂花等花卉苗木,让黄氏民宅重焕生机。
“在保护好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利用好,作为重要旅游资源,将继续挖掘其文化内涵,推进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该县文旅广电局干部沈永燕介绍。
家规文化检察传承
日前,白河县人民检察院文化“寻保传”团队走进黄氏民宅,既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监督成果的“回头看”,更是一场深入探寻黄氏族人修身立品,艰苦创业精神的文化之旅。
检察干警在仔细了解家规文化后纷纷表示,要以“忠”铸魂,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宪法法律忠诚,如同黄氏先辈对家国大义的坚守;凭“勤”立业,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辛勤付出,让每一个案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与黄氏家族在耕读领域倡导的勤奋努力一脉相承;用“廉”正身,确保检察队伍肌体健康,恰如黄氏先辈在人际交往中秉持的廉洁之风;靠“和”聚力,重视协同合作与社会关系修复,为检察奋进之路注入温情力量,与“黄氏家规”注重家族和睦、邻里和谐遥相呼应。
“‘黄氏家规’倡导的爱国爱家、崇勤尚廉等道德理念,与忠诚、为民、担当、公正、廉洁的新时代检察精神有贯通融合之处,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检察文化建设注入了深厚的底蕴和活力。”该院检察长马继军说,“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在文化‘寻保传’的阵地精耕细作,向着守护公平正义、传承文化根脉的征途稳步迈进,为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贡献检察智慧和力量。”(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人民检察院 柯艳 李沛)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