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涵盖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多个方面,需要各类人才共同支持。地方财经类院校以独特的学科专业优势,培养了大量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这些优秀的毕业生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优化乡村治理、提升乡村金融服务水平的生力军。
地方财经类院校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为乡村产业规划、农产品品牌建设、农村电商发展、农村企业财务管理等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助力优化乡村金融服务。财经类院校毕业生熟悉金融服务,能够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发挥专业优势,为农村企业和农户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三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部分毕业生进入乡村基层组织,凭借其掌握的管理知识和综合素养,能够优化乡村治理模式,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促进乡村振兴。此外,地方财经类院校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还具有专业契合度高、地缘优势明显、综合素质较强等优势,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人才力量。
加强教育引导,转变就业观念。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起着全局性、先导性作用,推动地方财经类院校毕业生投身乡村全面振兴需要从教育入手,加强教育引导,助力其转变就业观念。一方面,需要融入思政教育。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乡村发展的机遇和价值等内容融入思政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需要开展专题宣传。举办乡村全面振兴主题讲座、论坛、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等活动;邀请乡村振兴领域的专家学者、基层干部、优秀返乡青年等,分享乡村发展的现状、前景和成功经验,展示高校毕业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投身乡村建设的兴趣和热情。
优化人才培养,提升实践能力。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为更好推动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地方财经类院校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实践能力。首先,需要调整课程设置。根据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优化专业课内容和课程结构,增加乡村经济、农村金融、农业企业管理、乡村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特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例如,开设农村电商运营、农业项目投资评估、乡村财务管理实务等课程,使学生所学知识更贴近乡村发展需求。其次,需要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拟乡村经济开发场景,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农产品营销策划、农村财务审计等实践内容。同时,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乡村企业、农村金融机构、基层政府部门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深入乡村一线实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需要推进产学研合作。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相关的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活动,深入乡村开展调研,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解决方案。
搭建服务平台,拓展就业渠道。一是建立就业信息平台。地方财经类院校可与地方政府、乡村企业、农村金融机构等建立紧密联系,收集整理乡村就业岗位信息,搭建乡村振兴就业信息平台。通过平台及时发布招聘信息、就业政策、乡村发展动态等内容,为毕业生提供全面、准确、便捷的就业信息服务。二是举办专场招聘会。邀请乡村企业、农村金融机构、农业合作社等用人单位进校招聘,为毕业生提供更多乡村就业机会。同时,在招聘会期间组织就业指导讲座、职业规划咨询等活动,提高毕业生的求职应聘能力和乡村就业意向。三是开展创业扶持。学校可设立乡村振兴创业基金,为创业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建设乡村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办公场地、设备设施、创业培训、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总之,地方财经类院校应肩负起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的重任,努力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毕业生,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迈向新台阶。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本文系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项目编号:2023KY0643〉)
(2025年3月16日《宁夏日报》刘舟帆)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