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2025-03-14 17:08:21 来源:《贵州日报》 -标准+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近年来,我国农村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要看到,乡村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新形势下,对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进行探索,推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聚焦特色,因地制宜选择产业。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用好一方水土,在突出优势和特色上下功夫。要因地制宜、靶向选择,既遵循比较优势,从而使其呈现本土性优势,又要扎根于“土”、体现“特”、形成“产”。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精准选出最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旅则旅,做足“土”味文章,分区域、分类型、分重点推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向品牌化发展,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实现一业兴带动百业旺。

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多元融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产业融合创新已成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效能,激发乡村经济内生动力的必然途径。一方面,要紧盯市场需求,围绕工农互促、城乡互促,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推动乡村产业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加快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有序流动。另一方面,要统筹城乡资源,加快乡村产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更好引导企业发展的链条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促进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全产业链形成。要围绕贯通产加销,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提高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推动农村由卖原产品向卖制成品、加工品转变。最后,要推进农文旅融合。注重创新与融合,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为产业振兴培育新发展动能。加快发展面向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现代乡村服务业,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旅游休闲等生活服务,加快养生养老、现代精品民宿等产业发展,推动农村由卖产品向同时卖服务转变。

联农带农,推动产业强村富民。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壮大村集体经济、富裕农民。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在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上下功夫,充分盘活农村土地、房屋和集体资产,为农民开辟更多增收门路,确保广大农民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引导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户等紧密联合与合作,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多种类型的合作机制,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等环节收益。进一步完善产销衔接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着力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产销精准对接的机制。

要素保障,提升产业发展能力。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激活乡村振兴内在活力。发展乡村产业的主体是农民,要加强教育培训,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让脑子灵起来、思想活起来、志气强起来、尽快富起来。加强科技赋能,加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推广,加大对现代种业、农机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提供科学技术支持,让农业生产向智慧种养转变,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丰富业态,加快农村物流、电商等业态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村域经济、庭院经济、订单经济,运用电商模式打破地域限制。强化资金保障,综合运用财政资金、市场化基金、信贷、担保、保险等多种方式,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优化组织方式,探索推广合适的组织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各类经营主体,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生产组织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

(作者单位: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人民政府)

(2025年3月14日《贵州日报》张勇)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