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情概述
武汉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设公司”)系国有大型建筑企业,武汉某混凝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混凝土公司”)系民营小型混凝土企业。2021年,建设公司与混凝土公司签订《材料购销合同》,约定建设公司向混凝土公司采购混凝土,货款支付方式为建设公司参考工程进度款回款情况,同比例支付混凝土公司材料款。若发生因业主没有及时支付建设公司工程进度款的情形,混凝土公司应在确保工程进度的前提下,自行解决资金困难。合同签订后,混凝土公司按约定进行供货。因建设公司仍未付款,混凝土公司遂诉至法院,请求判令建设公司支付货款本金及违约金。建设公司辩称,双方约定的付款方式为同比例支付的“背靠背条款”,现建设公司已按照大于业主方支付工程款的比例向混凝土公司支付货款,故不存在逾期支付情形。
■ 法院裁判
本案中,原被告事先经过货款结算且欠款本金数额无争议。争议焦点就是案涉“背靠背条款”能否阻却付款条件成就。
建设公司为国有大型企业,混凝土公司为民营小型企业,建设公司利用其优势地位,设定对混凝土公司不利的“背靠背条款”,不合理地加大混凝土公司需承担的风险;建设公司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设置向混凝土公司支付材料款的条件,转移建设公司的支付风险、减轻其资金压力,明显违反《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第六条第一款的强制性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约定以第三方支付款项为付款前提条款效力问题的批复》第一条的规定,该条款应属无效。另外,若以“背靠背条款”作为付款条件,将使混凝土公司的缔约目的长期处于不确定的状态,而将建设公司及业主方怠于履约的不利后果归于混凝土公司,明显有违公平原则。
法院认为,案涉“背靠背条款”因违反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及公平原则,应属无效,该条款无法阻却货款支付条件成就。故一审法院依据双方的结算数额判决建设公司向混凝土公司支付剩余货款并承担逾期付款的违约责任。宣判后,建设公司提起上诉,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 法条解读
民法典第六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作为商事主体,应在平等基础上,相对公平设定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原则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除非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第六条第一款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不得要求中小企业接受不合理的付款期限、方式、条件和违约责任等交易条件,不得违约拖欠中小企业的货物、工程、服务款项;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大型企业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应当按照行业规范、交易习惯合理约定付款期限并及时支付款项。该条例的出台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主要是为了更好匡正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利益失衡,防止大型企业利用优势地位造成明显不公平的结果,同时也有优化营商环境之意。
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约定以第三方支付款项为付款前提条款效力问题的批复》第一条规定,大型企业在建设工程施工、采购货物或服务过程中,与中小企业约定以收到第三方向其支付的款项为付款前提的,因其内容违反《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认定该约定条款无效。
■ 案例点评
“背靠背条款”通常是指合同中负有付款义务的一方与相对人约定,以其在与第三人的合同关系中收到相关款项作为履行本合同付款义务的前提条件的条款。“背靠背条款”常见于建设工程合同或买卖合同之中。
通常情形下,“背靠背条款”是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的,人民法院普遍支持其有效,除非债务人怠于向其债务人主张权利,从而影响债务人的债权人利益的实现。人民法院在审查“背靠背条款”的效力时,会从格式条款、订立背景、合同双方的主体地位、“背靠背条款”的合理性和明确性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
本案的特殊之处是,当事人一方为大型企业,另一方为中小企业,双方事实上存在地位上的差异。为真正贯彻公平、自愿原则,就需要法律上做出合理安排,以切实保护中小企业的权益,体现实质上的公平正义,这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 李学辉 系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律师)
(2025年3月13日《法制文萃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