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后进生”白塔村

为何成了江南共富村中的“课代表”?

2025-03-13 16:36:00 来源:《法制文萃报》 -标准+

整个苏南地区,乃至江南大地,明星村落、网红乡村比比皆是,而今天的白塔村,绝对有着一席之地。

白塔村如今的吸引力有多大?刚刚过去的2024年,365天里,平均每天有2000多位游客前来参观打卡。

这个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西渚镇,深藏于宜溧山区腹地的小村落,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最美村镇宜居奖”“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国家及省市级荣誉100多项。

白塔村村貌

村子的领路人——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连任第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还荣评为中国乡村旅游先进个人、江苏最美人物、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等。

生态优美、游客如织、产业兴旺、文化出圈,如今的白塔村,样样做出了名堂、样样也都做出了品牌。放在历史上,今天的景象,村民们做梦都不敢去想。

“后进生”白塔村,为何成了共富乡村中黑马一般的“课代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记者趁着欧阳华代表在京参会间隙,与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夜聊。

产业强村

“电话一响,不是要钱,就是要粮。”30多年前,还在城里做五金生意,正风生水起的欧阳华,被乡党委邀请回村,帮助三天断电、两天断闸的村民们想一想出路。回去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替村里先还掉已经拖欠了很长时间的电费。

第二年,刚过完30岁生日不久的欧阳华,成了当地最年轻的村支书。虽然年纪不大,但早已经有了经商头脑的他,深深明白一个道理:“想法再多、动力再大,没有产业,等于空踩油门,还是不能带着大家一起往前走。”

“当时村里普遍面临的情况是,家家种水稻,能吃饱肚子,却攒不下来钱。”欧阳华当选为村支书后,开始四处寻找适合全村一起参与的好门路。

此后,他多次跑到省里省外的市场去做调研,一番比对下来,他认为种植南天竺是个不错的选择。“南天竺是一种景观苗,冬天是红的、春天是绿的,很喜庆,又有吉祥如意的好兆头,放在家里、办公室占用空间不大,当地老百姓应该都很喜欢。”

事实证明欧阳华的眼光是准的。30多年过去了,如今南天竺种植依然是白塔村最为重要的一项支柱产业。当地的种植户,从5家发展到50家、500家,种植面积达到3000多亩。此外,还带动了两省两市2000多户10000多人参与种植。

欧阳华至今还清晰记得,他和妻子第一年种植南天竺,就收入了7万多元。之后,他鼓励大家都去种,“种的过程有问题,我随时去指导。慢慢地,大家的种植经验越来越丰富,村里的抛荒地越来越少,南天竺的亩均收入,也从几千元逐渐增加到一两万元。靠着南天竺,大家还掉了欠款,盖上了楼房,买奔驰的、买宝马的,慢慢都富裕了起来。”

从种下第一棵南天竺开始,如今三十多年过去,白塔村已经形成了八大高效农业基地。除了南天竺种植之外,还有樱花、时令鲜果、茭白、茶叶、苗木、优质大米、芳香等产业,总面积达到1000多亩。“不仅把本村的地充分利用起来,还带动了周边村镇的产业发展。”

除了欧阳华本人,这些年,白塔村还涌现出不少响当当的产业带头人。白塔村副书记张建新,是水果种植方面的能手。几年来,他先后种植黄桃、樱桃、桑葚等,规模做到了30多亩。“他种植经验很丰富,技术又过硬,不管村民遇到什么难题,他一上门就迎刃而解,所以大家跟着他也都很有信心。”

除了利用农业技术带动村民增收增效之外,白塔村还格外重视以品牌影响提升本地产品的附加值。

白塔村将本地的桑葚、黄桃、茶叶等土特产实行整体策划、分头包装,创新打造了“白塔味道”品牌加以宣传推广,同时还鼓励村民参与优质农产品评奖活动。近年来,白塔村出产的“秋月梨”“火龙果”“锦绣黄桃”“魏可葡萄”“桑葚”等水果,先后摘下江苏省优质水果评比金奖、江苏省优质水果金奖、北京世园会优质果品大赛银奖等。

如今,白塔村多种业态互补并发,已经打造出四大产业、五大园区、七大展馆、八大高效农业的发展格局,年均接待游客达到50万人次。

2024年,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6万元,村级可支配收入达2000余万元。曾经的落后村,不仅彻底摘掉了“穷帽子”,还成了奔富路上的“优等生”。

文化兴村

茫茫薄霭还未褪尽,静谧的白塔村安睡在山水之间。昨夜绚烂多彩的铁花表演悄然如梦,让习惯了匆忙节奏的远方来客们,睡了一个饱饱的好觉。

2022年底,一个投入3亿元、占地60亩、可容纳2000人观看的大型实景剧场“千年铁花·江苏情”文艺项目落地白塔村。

随着1600℃的铁水在夜空中绽放,200多名演员通过实景展示、旁白、舞蹈,配以声、光、电等现代科技烘托气氛,将白塔村有着千年历史的窑火文化与引自山西的铁花文化交融升华,弥散在云烟江南的大地和夜空。

引入这样的大手笔项目,除了可能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欧阳华还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乡村旅游这些年很火,但通常都是半日游、一日游,城里人开车过来休闲放松一下,当天就返程了,怎么把他们留下来是个大问题。”

欧阳华认为,如果能激活白塔村的“夜经济”,释放“夜文化”,游客们就没有不多留一天的理由了。202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欧阳华发现,远在山西司徒小镇的“千年铁魂打铁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着极强的夜经济效应。随后,他带队三次前往山西司徒小镇考察、洽谈。

“千年铁花·江苏情”实景剧演出

打铁花原本是一项豫晋民间表演艺术,为了适应江苏老百姓的口味,双方联手打磨剧本,重新注入江苏元素。2023年春节,分为江苏风土人情、宜兴茶文化、陶文化三大序章的《千年铁魂·江苏情》实景剧,在白塔村如期开演,并很快走红网络。

据介绍,该项目自正式投运以来,已吸引近30万名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形成了“网红打卡”效应,成功打造出了“夜游白塔”的新模式。

“村民不仅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文艺表演,还能获得做演员的就业机会,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还走出了‘把文化演好、把游客留下、把产品卖出’的长久发展之路。”欧阳华表示。

在“以文兴村”的理念指导下,白塔村还格外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彰显当地的文化特色。

白塔村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戏剧家于伶的出生地,如今在风景秀美的白塔文化公园内,村里专门打造了完整展现于伶先生生平故事的于伶纪念馆,收纳了于伶先生著作、生前使用物件的于伶故居,这里也成为无锡市和宜兴市重点推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白塔村的窑山自然村因有古窑而得名,据悉,南宋时期这里生产的“韩瓶”曾是抗金部队的“行军壶”。如今,古窑得到有效保护,成为白塔历史文化的另一道亮丽风景线。

“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文化生活跟不上来,也称不上是真正的富足。”在欧阳华看来,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村里不能只有人民币的味道,而要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出人文魅力。

因此,白塔村富起来之后,除了自内而外着力提升村庄的文化品位之外,还通过举办文化节、民俗活动等多种方式,鼓励农民积极参与乡土文化创作和表演,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激发乡土文化的创新活力。

白塔经验

“做强高效农业,致富一方百姓;做美生态环境,留住鸟语花香;做活文化产业,讲好白塔故事;做精特色旅游,创新白塔未来。”欧阳华在总结白塔村的四大发展方向时表示,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白塔村一直在进行着“补短取长”,目前初步实现了“高效农业品牌化、生态资源效益化、文化项目产业化、乡村旅游特色化”的均衡发展目标。

记者问欧阳华:“白塔村,作为一个无论历史渊源、区位优势、产业基础,都不算格外出众的苏南乡村,从一个曾经的产业落后村,到如今的兴村振兴模范村,有着什么样的经验可以总结推广?”

欧阳华想了一会儿说道:“人的因素,在其中是重要的。”

“回到三十多年前,在我们发展的初期,我就始终坚持一个理念:凡是需要‘蹚水过河的事儿’,都要让党员干部自己带头先去做,自己搞懂了、跑通了,才有底气带领老百姓一起干。”欧阳华语气坚定地告诉记者,“这样做的好处是,做好了集体沾光,做不好老百姓也不会抱怨。所以白塔村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这么多年来一直非常融洽。”

他和记者分享了一个果树选种的故事。“当时我们到市场上去选树苗,尝到嘴里的水果,和最后拿到的苗木根本不是一个品种,最后只能从头再来。但这些弯路,村干部已经走过了,之后老百姓就会少走或不走弯路。”

如今的白塔村,经过两次合并,已经成为一个区域面积7.6平方公里,村民3000余人的村庄,并入选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面对这样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富裕村、文明村,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如何运用现代化的思维持续引领全村人向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迈进,也是欧阳华需要考虑的。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欧阳华告诉记者,为了留住年轻人扎根乡村、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这些年村里想了很多办法,为集聚人才不断搭建新的平台。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也建议,要把优秀人才集聚到乡村振兴事业中,让他们在乡村的广阔天地间大显身手。

通过多年的努力,欧阳华非常欣慰地看到,目前参与到白塔村建设和发展中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农业技术相关的、基层治理相关的、旅游服务相关的、演艺相关的等等,已经有上百人了。”

据了解,如今白塔村的村干部队伍,平均年龄只有38岁,其中90后11名;本科及以上学历占52%,包含研究生6名。

“他们头脑灵活、理念新颖、敢闯敢试,给白塔村的升级发展注入了更为强劲的动力。”欧阳华说道。

□ 记者 彭飞  通讯员 万正初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