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明确要求。夯实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明确基层党建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多元角色定位,兴农强农助农,是激活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夯实基层党建,加强组织建设
基层党建的赋能与基层党员先锋示范引领,在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人翁意识、指导农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乡村发展链条、提升乡村居民文明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基层党建工作队伍和组织机制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和发展水平,夯实全面推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石是当前乡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人员选配。实行联合审查机制和层层筛查机制,对村“两委”班子成员要严把政治关、能力关和素养关,选拔群众基础好、业务能力强、政治素养高的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队伍。打破地域限制、资历限制和职业限制,选拔具有发展潜力与先进理念的优秀大学生、优秀教师、退伍军人、返乡创业青年等进入后备干部队伍。落实“三升三降”要求,将干部退出机制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有机结合,不断为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强化村“两委”班子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拓展人才引育视野和思路,尝试从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个人自荐、定向招考等多种渠道广纳贤才,夯实组织建设根基。
人员培育。定期组织召开“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强化对乡村干部的思想教育,通过集中学、专题学、党委领学、专家督学、现场观摩、案例导学等手段,增强乡村干部队伍在政策宣传、经济建设、为民服务、文化建设、应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依托培训活动,乡村干部队伍能够找准自身在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短板,以及自身在推动乡村经济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从而实现人力资源效能的最大化。
人员保障和奖赏激励。落实正常薪酬机制,将乡村干部队伍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工作绩效、业务表现、履职情况等纳入绩效考核范畴内,弘扬实干、敢干的工作精神和工作风气,激发乡村干部队伍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做好资源统筹,因地制宜谋发展
党建引领下,开展对乡村经济资源的统筹调研,从而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配置,是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的重要内容。当前,如何有效避开同质化竞争,发展特色经济,是乡村经济发展工作需要认真审视和科学考量的内容。
资源调研。村“两委”班子应组织带领后备村干部队伍和志愿服务小队深入乡村基层,开展“摸家底”“访民情”“探民意”的基层走访和调研活动,在密切党群关系的同时,为后续工作安排提供支持。通过走访调查、摸底调研,完成对乡村经济发展相关产业结构、土地资源、人居环境、生态资源、人口状况等方面的资源统筹工作,按照资源实际情况,建立资源清单和任务清单,保障强村富民工作落到实处。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统一管理。组织开展整体规划和分类推进工作,按照乡村发展实际,通过专业调研、村委走访、综合研判等手段,对乡村资源进行统一布局和集约化管理,保障资源的合理配置。针对土地资源,采取“返租倒包”、“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公司等方式,综合管理荒地、散地、小田、大田等,从而实现规模化、机械化、集成化土地耕种。针对土地资源利用主体,由党建小组协同当地高校、教育机构、农技培训单位等,定期组织开展农具使用、耕种知识、耕种技能、农产品推销等相关培训,实现乡村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针对低利用率的公共用地等,将其重建为乡村民宿、休闲旅游度假村等经营场所,提升乡村居民收入;改建为公共阅览室、文化活动中心、党团活动中心、网络电商工作室、乡村卫生室、学校等,不断提升资源利用率和公共文化供给,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针对乡村地区特有的自然资源、地理风貌和人文资源,包括各类古村落、古建筑、非遗、红色文化等,采取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旅游、红色研学等特色发展模式。同时,注重不断发展扩大周边产业,包括文创产业、食宿、交通、卫生等,推动乡村经济发展逐步走向品牌化。
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创新型增长
党建赋能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应注重探索创新发展、创新致富的新路径。以创新发展理念为驱动,应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引领功能和统筹协调作用的基础上,探索特色经营模式、合作模式和生产组织模式,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创新驱动。构建“基层党建+”模式,将基层党建、乡村农户、乡村企业聚合成为发展共同体,打造“基层党建+乡村产业”“基层党建+乡村合作社”“基层党建+公司”等特色组织生产格局,以资源协同、组织协同和队伍协同的新发展优势,实现强村富民的发展目标。推行市场化、股权化、股份制、合作制、企业化、实体化经营模式,实现对乡村资源的高效盘活与科学利用。以集体资源资产入股的方式建立经营体系,让村集体、企业、农民之间实现风险共担、利用共享,充分发挥村户、村集体、基层党建、乡村企业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把握数字化发展契机,实行数字经济。生产领域的数字赋能。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区块链、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与传统农业、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从而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品质与生产效率,助力农业生产模式向现代化、数字化转变。引入物联网技术和智能化生产装备,发展智慧农业,实现乡村经济的精细化、高效化、智能化发展。如智能灌溉、智慧喷淋系统可实现精准灌溉和自动浇灌;光谱分析技术可用于农产品的质检和筛选;远程监控系统可减少人为误差和人力资源的投入等,助力生产的标准化与高效化。
营销领域的数字赋能。主动接入京东、淘宝、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为乡村经济发展外拓打造数字生态圈,使乡村经营主体可以直接接触到更多的生产企业、优质投资者、经营者等,改善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乡镇党委、政府和基层党建要借助电销平台的数字传播和在线交易功能,提升乡村品牌曝光率。
数字赋能资源传播推广。基层党建要注重引进数字技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建模、无人机等技术,对乡村特有的地理风貌、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等进行还原和数字刻画,以数字化的方式将完整的乡村形态呈现在大众面前,促进乡村文旅和特色经营模式的宣传与推广。基层党建工作小组还可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进行数字传播与推广,助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扬州市委党校;本文系“2024年度江苏省委党校系统调研课题”〈项目编号:XT24099〉)
(2025年3月11日《新华日报》胡云)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