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2025-03-11 17:12:06 来源:《安徽日报》 -标准+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体现出强调城乡两端发力、增强城乡两方面协同的重要推进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城镇化率和质量大幅提升。同时也要看到,在许多领域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还较为突出,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城市与乡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空间地域载体,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和使命。城市拥有发达的工业、服务业,汇聚了大量的企业和资源,为乡村提供各类工业品及多样化服务。乡村承载着农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重要功能,既保障城市居民健康和粮食安全,更是承载了血脉亲情、乡愁乡情等重要意义的精神家园。城市和农村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通过互补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各类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双向流动、高效配置,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关键内容。比如,城市所拥有的先进技术和资源,能够为乡村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乡村则能借助城市拓展市场,打通优质农产品经营渠道,为城市供给更丰富的农产品和生态服务。然而,长期以来的“二元分治”致使城乡出现割裂,城乡差距明显。城乡融合并不意味着消除城乡界限,而是在保留各自特点基础上互补共进,推动城乡格局从“非城即乡、泾渭分明”的二元结构转向“亦城亦乡、交错嵌入”的融合状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应基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功能分工、协同组合进行布局,既要凸显城市中心区、城市副中心等辐射链接特征,也要发挥县城、中心镇对村庄的辐射带动功能。应加快推进城乡要素市场化改革,降低要素流动的制度性、技术性交易成本,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此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充沛市场活力。应加强农村商业网络建设,引导工商资本与乡村资源对接,采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方式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推动电商下乡、“互联网+农业”、智慧农场等乡村业态发展,持续放大数字化技术在链接城乡要素市场中的积极作用。

全面加强耕地保护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筑牢国家粮食安全之根本在耕地。面对城乡融合发展趋势和现代农村产业需求,需要警惕在农村产业发展中耕地非粮化、土地非农化的现象。当前,耕地保护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下,建设用地需求持续增长,导致耕地资源不断流失;另一方面,我国耕地土壤系统存在有机质下降、耕作层变薄、土层变硬、土壤酸化、面源污染、重金属污染、农田生物多样性损失等问题,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粮食作物健康生长,继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因此,在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同时,我们要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壤改良、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技术等提升耕地地力,鼓励有机和自然农法种养,不断提高农田土壤质量和农作物生态健康水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需向精细化管控转型,遵循“占一补一、占优补优”机制,杜绝“占优补劣”,通过耕地健康诊断体系对新补充耕地严格监管验收,确保补充耕地与占用耕地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当。同时,要健全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最低收购价、生产补贴等政策保护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积极性,让农民成为耕地保护的利益共同体,将耕地保护从政府监管转化为农民自觉行动。

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稳步增长,增速多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逐步缩小,由2013年的2.81∶1下降到2023年的2.39∶1,但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仍然不小,优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城乡与区域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要着力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过上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充分利用特色产业的文化、生态等多种功能,把特色资源真正转化成为富民产业。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构建乡村特色产业品牌体系,大力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一批有特征标识、有影响力的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除了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让更多农民能就地就近就业并增加收入,还要强化产销衔接,把更多农产品卖出农村、卖出县域,卖上更好的价钱。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使其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同时,生活差距也应逐步缩小。按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生产性、生活性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特别是持续提高对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水平,持续缩小城乡居民在公共产品获取中的落差,促使城乡居民更为均等地分享发展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2025年3月11日《安徽日报》陈雯 魏铭)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