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概述
2019年,A体检公司与B单位签订委托体检合同,双方约定由A体检公司旗下C门诊公司为B单位员工提供健康管理与体检服务。
2019年11月,B单位员工陈某在C门诊公司参加体检,体检报告显示陈某双肺“未见异常”。2021年4月,陈某第二次参加C门诊公司体检,体检结果显示陈某左上肺叶内部分支气管扩张,内实性结节灶性质待定,建议陈某进一步复查。陈某前往肿瘤防治中心对胸部进行PET/CT检查等,结果显示陈某患肺癌可能性较大。2021年5月,陈某前往肿瘤防治中心进行治疗。2021年6月,陈某诊断为左上肺低分化腺癌pT2aN2MO IIIA期。
陈某与C门诊公司协商赔偿事宜未果。陈某以A体检公司、C门诊公司为共同被告提起民事诉讼。
陈某主张,如若在其肺癌病变早期进行诊断与治疗,能够得到较好疗效。A体检公司以“肺癌早筛查”为经营卖点,C门诊公司未能及时发现其肺部异常,C门诊公司对其体检影响存在漏诊过错,导致其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影响肺癌治愈率和生存机会。要求A体检公司、C门诊公司赔偿其医疗费、精神损害赔偿金、护理费等共计35.6万元。
C门诊公司辩称,体检机构不等同于临床医疗机构,受制于医疗手段和疾病的复杂性,体检难以确切发现陈某的肺部疾病线索。同时,体检只对顾客的身体状况进行一般性评估,并非对确诊疾病提供治疗方案。陈某在其公司进行的两次检查均符合体检规范,并在第二次体检后告知陈某肺部出现异常建议进一步诊治。因此,C门诊公司的体检行为和建议不存在问题。结合陈某肺癌疾病属于原发病情,与体检行为无关,且两次体检间隔时间长为一年半,肺癌病情的发展是陈某疏于自身健康管理导致。因此,C门诊公司对陈某病情不存在医疗过错,无需承担民事责任进行赔偿,建议法院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A体检公司辩解,其未与陈某建立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并未对其提供体检服务,仅作为C门诊公司股东不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法院裁判
诉讼过程中,陈某申请法院委托鉴定机构对C门诊公司在体检过程中是否存在医疗过错进行鉴定。鉴定意见认为早期肺癌,尤其是周围型肺癌无任何症状,大多在胸片或胸部CT检查时发现,并且只有在肺癌病变早期诊治才能获得较好疗效。
同时,鉴定机构注意到,陈某的第一次体检胸部CT显示肺部已存在实质性结节。第二次体检时发现该结节增大、圆凸,推断为同一病理分期。C门诊公司在陈某第一次体检影像诊断上存在过错,导致陈某错过早期最佳治疗时期,肺癌加重,建议承担85%至95%的责任。
法院认为,尽管体检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但应承担预防和发现疾病的责任,属于医疗行为范畴。C门诊公司承担的诊疗注意义务不应低于疾病诊疗活动,否则难以发现客户的疾病,无法实现体检目的。C门诊公司在对陈某提供的第一次体检服务中存在漏诊,导致陈某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判决C门诊公司赔偿陈某医疗费、精神损害赔偿金、护理费等共计13.7万元。
一审判决后,双方当事人均服判息诉,案件已生效。
法条解读
本案为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之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一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健康体检也属于医疗行为的范畴,实施体检的人员同为医务人员。
本案中,C门诊公司在2019年并未发现陈某肺部已存在实质性结节,未做出任何医疗建议,存在漏诊行为,导致陈某未能发现肺部病情,耽误了治疗时机。C门诊公司机构在这一过程中存在医疗过失,陈某遭受的人身损害与C门诊公司机构的过失行为存在因果关系。因此,应当由门诊公司承担民事责任。但陈某的病情产生和发展与其生活习惯和环境有一定关系,同时两次体检间隔时长达一年半之久,导致错过发现时机。
案件点评
本案引发了关于体检机构责任边界的讨论,体检的目的是筛查疾病风险。如何在体检的局限性与患者的健康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体检行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案中,C门诊公司属于民营体检机构。民营体检机构作为体检服务市场的重要补充,同样负有诊疗注意义务。体检机构应当加强内部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严格遵守相关的诊疗规范和操作流程,尽到充分诊疗义务,规范体检报告形式,以免埋下责任风险和法律隐患。同时,受检人在选择体检机构时,也应注意核实机构的资质、工作人员的业务熟练度、体检报告的形式规范程度等,并保管好体检报告等证据。如出现漏诊、误诊等医疗事故时,可申请医疗鉴定,明确责任归属,必要时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作者 李纪睿 系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律师助理)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