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乡村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2025年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第三场集中采访举行

2025-03-10 16:56:43 来源:《贵州日报》 -标准+

3月8日,2025年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第三场集中采访在北京举行。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厅长(局长)张集智,黔西南州委副书记、州长黄兴文,黔东南州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坤等三位全国人大代表,围绕“有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主题,分享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乡村面貌持续改善、脱贫基础更加稳固、乡村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的生动故事。问答之间,贵州乡村全面振兴壮美画卷徐徐铺展。

让有能力的人踩在泥土上

“贵州脱贫人口、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人口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10、1/8和1/5。这五年,贵州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底线任务,坚决扛牢政治责任。”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这5年贵州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下一步又将采取哪些措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2025年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第三场集中采访中,全国人大代表、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厅长(局长)张集智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读。

“首先是抓党政同责。”张集智介绍,贵州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强双基”,围绕减负、增收、提质、拓渠、优考提出30条措施,推动人往基层走、政策往基层倾斜,“我们选派了3.1万名干部驻村帮扶,让有能力的人踏踏实实踩在泥土上。”

此外,全力推进农村闲置低效项目资产盘活,探索完善设施、优化用途等六条路径,95%的闲置低效资产得到有效盘活。

其次是抓监测帮扶。贵州坚持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运用大数据监测预警,结合农户自主申报和干部日常走访,累计识别监测对象81.4万人,户均享受帮扶措施3.5项,62%的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3+1”保障动态清零,全力做到眼到、手到、政策到。

在狠抓“两业”增收上,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做优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我们辣椒、刺梨、李子、天麻、太子参、薏仁、蓝莓种植规模全国第一,茶叶、中药材、猕猴桃全国前三,关岭黄牛、三穗鸭等10个品牌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同时,积极实施就业稳岗计划,深化与广东等省份劳务协作,建设138个劳务协作站,稳定农村劳动力省外务工600万人以上。

最后,在抓重点区域上,贵州更是不遗余力。张集智说,全省48%的财政衔接资金用于支持20个国家重点帮扶县,医疗、教育、科技组团式帮扶重点县全覆盖。通过强化易地搬迁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等五个体系建设,搬迁劳动力就业率95.5%,实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农村劳动力出家门走厂门

3月3日,黔西南州普安县客运站迎来了今年以来第7批返岗务工人员,共50余人。此前,普安县人社局已组织6批共2071人带着家乡特产和对新年的期望坐上了开往浙江、广东、福建、海南等地的免费返岗大巴或高铁。

“今春以来,全省各地积极开展‘春风行动’‘春暖农民工’等行动,设置返乡返岗服务点2000余个,依托劳务协作站,广泛收集省外用工信息,集中向省内劳动力投放,引导返乡人员早返工、早返岗。”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厅长(局长)张集智在2025年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第三场集中采访中介绍道,今年以来各地通过组织专车专列点对点输出、自驾车队集中返岗等,帮助务工人员“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

据监测,今年春节期间全省农村劳动力返乡359.3万人,目前已返岗333.7万人,返岗率93%。张集智表示,从目前看,相关工作符合调度预期效果。

贵州是劳务输出大省,跨省务工农村劳动力常年保持在600万人左右,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福建、江苏等沿海地区。贵州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持续推进“六六就业稳岗计划”(每年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600万省外务工劳动力稳定就业),深化与东部省份劳务协作,共建138个劳务协作站。

“这些劳务协作站在牵线搭桥、权益保障和组织培训3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张集智说。

相关部门通过这些劳务协作站收集当地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力求职需求,将岗位信息推送给劳动力,实现岗位精准匹配,有效解决“东部缺工、贵州富余”的结构性问题。

同时,围绕东部用工需求,协作开展“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技能培训,帮助提升劳动技能和议价能力,增加收入。

“此外,协作站还能为省外务工农村劳动力提供就医、就学、养老、生育、户政等服务,并推动落实一次性交通补贴。”张集智表示,2024年共发放补贴近8亿元,支持150万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让农村劳动力出得去、稳得住、干得好。

让乡村成为记得住乡愁的好去处

“春节期间,万峰林游客突破34万人次,增速全省第一。在‘支支串飞’助力下,兴义机场春运期间客流量达19万人次,增速44%。”

3月8日,2025年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第三场集中采访中,全国人大代表、黔西南州委副书记、州长黄兴文向记者分享了黔西南州农文旅融合发展成效与计划。

黔西南州位于滇黔桂三省(区)接合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水源丰沛、植被繁茂,被中国气象协会等部门认定为“中国四季康养之都”。

如何利用好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并借助文旅资源推动乡村振兴工作?

“我们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弘扬‘加油’文化,挖掘和保护乡村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用浓厚的乡村文化为农文旅融合注入精神力量。”

黄兴文介绍,黔西南州不断开发各式“乡村旅游+”产品,推出不同主题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同时注重打造特色化、差异化的“一村一品”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为游客提供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去处。

目前,黔西南州共有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4个、重点镇7个,省级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点7个。

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黔西南州还将民宿作为文旅融合的新阵地。目前,全州民宿共有480余家,峰兮半山客栈、榕宿客栈为全国甲级民宿,其他金山级民宿14家、银山级民宿15家、金山级乡村度假酒店3家,省级示范民宿12家。

“去年,兴义市万峰林景区成功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我们将全力加快把万峰林景区打造为世界级旅游景区,擦亮‘黄小西吃晚饭’品牌,聚焦‘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城市定位,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进农文体旅深度融合发展。”黄兴文说。

围绕农文旅深化资源开发、拓宽客源市场、提升服务品质,是黔西南州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我们将加快完善配套设施,推进万峰林等智慧景区建设,盘活现有闲置资源,不断提升万峰林及周边的宜居宜业宜游水平。”黄兴文表示,黔西南将持续办好各系列赛会,持续打造万峰林油菜花季、“黔茶第一采”等农旅品牌,深入开发“旅游+”等业态,持续推出多样化、精品化乡村旅游线路和产品。

同时,将落实“引客入黔”奖补政策,发挥“云贵五城”区域文化旅游联盟作用,巩固扩大省内外客源市场;用好“AI游黔西南”等平台多方位、精细化宣传推介乡村旅游资源;组织旅行社、房企、酒店等外出开展推介,以“旅游+买房”“旅游+优质客房”等多种产品组合方式,开展营销宣传。

在餐饮方面,聚焦万峰林蛋炒饭等特色美食,奋力打造具有本土元素的网红美食。大力开展餐饮业、住宿业服务品质提升行动,积极推动纳灰村培育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推动峰兮牧云民宿、峰兮洞穴民宿培育全国甲级民宿。

“我们还将大力整治旅游市场乱象,让游客在黔西南玩得舒心、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黄兴文说。

大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抓手,是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的重要突破口。

如何通过农业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民增收,如何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贵州一直在破题。

3月8日,在2025年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第三场集中采访活动中,全国人大代表、黔西南州委副书记、州长黄兴文介绍,黔西南州立足山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多措并举防止返贫致贫,抢抓机遇争取资金政策,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024年,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5万元。

“黔西南州着力建设兴仁薏仁米国家产业园区,做强‘普安红’区域公用品牌,打造芒果、香蕉、柑橘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单品,不断提升特色产业标准化、产业化水平。”黄兴文介绍,黔西南州同时大力发展健康医药产业,目前有健康医药企业10家,2024年全州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完成产值5.43亿元。

无独有偶,黔东南州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也一直在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塔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坤说,塔山村把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深入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坚持科技赋能、全链整合、“三产”融合的发展路径,大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贵州生态优良、资源富集,地貌多元、气候多样,具备发展山区特色农业的先天优势。黄兴文介绍,黔西南州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强化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稳定重要农产品生产,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郑培坤认为,要在农业现代化上做文章,担好“金扁担”,用现代科技来武装农业,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道路。“我们与电子科技大学深度合作,打造了智能化养猪示范项目。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环境监测、精准饲喂、疫病预警等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必须立足优势,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黔西南州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以“农旅”融合为着力点,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乡村积极打造茶园、花海等农业景观,发展休闲农业。塔山村则通过打造观光体验园区,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优质牧草及辣椒、油茶等特色农产品,促进农户增收。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黄兴文说。

同样对未来充满信心的郑培坤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一个好支部带强一个村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党、重点在人、出路在产业。”全国人大代表、黔东南州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坤在2025年全国两会贵州代表团第三场集中采访中,用一句话总结了塔山村的振兴之路。

他进一步解释道,塔山村从“空壳村”蝶变为“亿元村”,具体来说就是:党建是“定盘星”,能人是“领头雁”,抱团是“金钥匙”。

“一个好支部能带强一个村,带动一方发展。”郑培坤介绍,塔山村创新思路做法,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成立塔山联合党委,真正实现了将支部建在乡村产业链上。

同时,作为一名返乡创业12年的“专业猪倌”,他很清楚塔山村的从贫到富,离不开一支懂技术、善经营、爱农村的“能人队伍”。

“人才兴则乡村兴。只有把各类能人‘引回来、留下来’,乡村振兴才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郑培坤说,近年来,塔山村通过多种举措,共引导14名能人参与村级发展,吸纳2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村工作,52名能人带头发展产业,打造了一支稳定的能人队伍。

除此之外,村里持续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挂牌成立塔山村职业农民培训中心,累计将366名传统农民培养成了产业骨干。

“一个人富不算富,带动全体村民一起富才是真的富。我深知只有通过抱团发展、利益联结的方式,才能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才能更好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郑培坤谈道,乡村产业要壮大,只有凝聚力量、抱团发展,打破“单打独斗”的局限,才能推动资源更聚合、产业更兴旺、群众更富裕。

近年来,塔山村推行“四联双增”模式,采取“联合党委+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异地置业方式抱团发展生猪和肉牛产业,推动镇内村庄农业产业发展逐渐由“散小弱”向组织化、规模化转型,实现了各村发展互惠共赢。

目前,大有镇12个村(社区)合作社全部入股塔山村生猪、肉牛养殖项目。思府农牧公司和犇牛农业公司现有资产5200余万元,累计兑现分红1181万元,带动9个村集体经济累计分红均超过70万元,带动130名村民实现就近创业就业,推动塔山村农业产业产值向亿元迈进。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拓展‘党建引领、能人带动、抱团发展’的经验做法,着力提升塔山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郑培坤坚信,塔山村一定能在充满希望的沃土上书写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新的壮美篇章。

(2025年3月9日《贵州日报》记者 周雅萌 晏惠轩 周梓颜 陈祖嘉 周睿)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