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声声凿刻 琢物雕心

——浙江省第四监狱瓷刻促“改”记

2025-03-06 17:20:42 来源:《法制文萃报》 -标准+

“叮叮叮……”右手持铁锤,左手拿钢凿,10余名罪犯仔细地在瓷盘上凿刻图案,铁锤敲击钢凿发出有节奏感的悦耳“叮叮”声……这是浙江省第四监狱瓷刻项目学习现场。

“瓷刻是要磨性子的,一不当心或者太急躁可能就会毁了整个作品,甚至连瓷器也弄坏了。”前来授课的非遗保留项目“泗安瓷刻”第五代传承人袁利华一开始不大看好大墙内的这些学徒,毕竟学“瓷器上的刺绣”技艺不是那么简单。

瓷刻作品《眺望》

瓷刻有点、线、面、镂、凿、划6种技法,完成一件作品需要制作者耐心凿刻,一个个深浅不一、疏密不同的小坑点连接成长短不齐、有粗有细的“线条”,一个8英寸大小的瓷盘作品可能需凿刻上万个小点,一旦敲错便容易大面积“崩盘”,前功尽弃。

“我从2023年监狱引入瓷刻项目开始就学了。说真的,一开始上了两三节课,我就不想学了。”罪犯王华(化名)因故意伤害罪判刑入狱,但凡接触过他的民警都有这么一个印象:违规违纪无所谓,屡教不改;改造无目标,得过且过;生活无素养,利己排他;对未来无信心,随波逐流。

管教民警靳宏疆在一次个别谈话教育中得知,王华在收看纪录片《非遗里的中国》时极为投入,对节目非常感兴趣。时值监狱启动“非遗文化进大墙”项目,在靳宏疆的耐心引导和积极鼓励下,王华抱着应付的心态上了“瓷刻技艺课”,结果可想而知。要么歪了,要么斜了,甚至是一锤子敲碎了瓷盘,王华又一次陷入了迷茫。

见此情形,靳宏疆并没有放弃,他与王华深入浅出地谈了一次自己对瓷刻的理解,引导他每一次下刀都需要极强的耐心。

“当时靳警官看出我的想法,就鼓励我坚持。”王华说。尽管瓷刻学习没那么容易,但民警的鼓励、老师的耐心,终于让王华鼓起了坚持和虚心学习的勇气。

几个月后,王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瓷刻作品,久而久之,他的瓷刻水平开始渐入佳境。2024年,王华创作的瓷刻作品《西湖十景图》成功入选浙江监狱非遗主题作品展。同年,他还顺利通过了浙江开放大学入学考试,成了一名大学生。

“每件瓷刻作品都要经过千百次敲击,就像我们的人生。”王华说,瓷刻教给他的不是表面浮沫,而是内植于心的向善力量。在高墙岁月中,这门手艺不仅磨炼了王华的心性、锻炼了他的技能,更让他相信,自己也可以成为一名对社会有正向价值的人。

据介绍,如今,像王华这样的专心于非遗技艺学习的罪犯越来越多,他们在非遗技艺学习中不仅感悟到尊师重道与勤劳智慧的价值观,还接受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工匠精神的洗礼。

“目前浙江省第四监狱已经陆续开展了制扇、瓷刻、草编、盘扣、冷瓷等非遗技艺项目教学,未来我们也会探索更多促进罪犯改造、获取一技之长的新技艺,为他们顺利回归社会奠定更好的基础。”浙江省第四监狱副监狱长项林强说。

2025年3月6日《法制文萃报》记者 彭飞 通讯员 黄轶广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