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英国沉船食人案:当紧急避险沦为谋杀的正当理由

2025-03-06 17:21:09 来源:《法制文萃报》 -标准+

这不仅仅是一起彰显人性和情感脆弱的真实发生的谋杀案。1884年,英国“米丽雷特号”船在海上遇难,船长达德利带领大副、船员及一名杂役,一行四人逃到救生艇上。在饥饿和死亡的威胁下,第19日,船长建议抽签,谁抽到就会被杀,其血和肉可以用来拯救其他人。对此,船员布鲁克斯保持沉默。

根据1972年安第斯空难改编的电影《绝境盟约》剧照

船长盯上了早先不听劝阻喝海水后病得奄奄一息的杂役帕克。船长要杀死他,大副史蒂芬斯同意了。难以想象17岁的孤儿帕克在救生艇上被船长杀死时经历了怎样的挣扎——“为什么是我?”与其说这是他的呻吟,不如说他发出了最后的呐喊。

余下的三人得以生存,船员布鲁克斯吃得最少。数天后,在南大西洋,据船长记载,正当他们在用“早餐”时,一艘德国船出现了。他们获救回到英国,一场审判如期而至。

船长等人的行为是否属于紧急避险,紧急避险是否可以作为谋杀的正当理由?在极端生存条件下,法理情如何平衡?该案引发广泛争议。

谋杀就是谋杀?

有意见认为,杀人行为实施前,行为人应当先征得“病人”帕克的同意,即使这样,这种杀人仍是不道义的;或曰,这种“人吃人”必要的程序还是要有的——几个人可以抽签决定谁先死。

关于抽签,美国法学家富勒提出过一个虚构的“洞穴案例”,五名探险者被困洞穴,为了生存,他们通过抽签决定杀害并食用其中一人。由此,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值得深思。

回到英国沉船食人案。在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教授的公开课上,一位学生坚定地认为,在该案中,“谋杀就是谋杀”,救生艇谋杀案在定罪上不应该区别对待。教授追问道,如果杀死一人,获救的不只是3个,而是30、300,或像战时,获救的可能是3000人呢?学生坚持认为,这没什么不同——最终得出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的结论是错误的,即行为的道德价值并不取决于其能否带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现实中,行为结果与行为内在的性质之间,的确常会有一些产生“气泡”的地方。明明结果是好的,但行为的性质不尽人意。毋庸置疑,边沁的功利主义忽视了个体权利和少数群体的利益,可能导致“多数人的暴政”。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弥补了边沁的不足,强调幸福不仅有量的区别,还有质的区别。

挽救生命何以是一种责任?

“英国沉船食人案”经法庭反复审理,船长和大副最终被判决谋杀罪名成立。船员布鲁克斯未被公诉,他选择作为污点证人出庭。

船长和大副何以不构成紧急避险?紧急避险,指在紧急状态下,为了保全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可以通过损害一个较小的利益来保全一个更大的利益。针对此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罗翔在其《法治的细节》一书中认为,任何人的生命都是无价的,这起案件的问题关键并不是生命的价值比较,而是必须践行尊重生命的道德规范。如果无视道德规则的指引,在法律中只是进行功利的价值比较,那么整个道德秩序可能崩溃,社会也会瓦解。

英国法官在“米丽雷特号”案判决书中明确指出,“挽救生命通常是一种责任,但是牺牲生命也可能是最朴素和最高贵的责任”。这些责任赋予人类的义务,不是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而是为了他人牺牲自己的生命。没有人有权力随意决定他人的生死。此案确立了普通法中“紧急避险不能作为谋杀罪辩护理由”的原则。

法院宣判对船长和大副处以绞刑。后经维多利亚女王宣布赦免,死刑被改为监禁半年。船长最后选择在澳大利亚定居。

法律如何受制于情理?

实践中,许多案件法律关系错综复杂,法理情纠缠交织难以厘清。

对于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战争和冲突中出现的紧急避险行为,人们逐渐表现出更为宽容的态度。

我国民法典规定,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

著名的“司马光砸缸”行为,即属于紧急避险。厦门市某区制作的普法宣传画中,曾将砸缸义举作为反面教材粘贴在社区围墙,指明“司马光砸缸罚款二十”,引发舆论哗然,后被撤下。

英国人托·富勒所著《西方军事史》指出,“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理”。法律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并非无所顾忌,必须直面社会情理对其产生的影响。

“情理法合一”,与“明德慎罚”“以和为贵”等内容一起,共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理指自然天成的秩序,人情则要求法律符合人之常情,顺应民心。情理是孔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孟子强调的“不忍人之心”,也是王阳明之“良知”指向。情理包含人文社会、风俗习惯、人情世故等一系列因素。法律的制定不仅须具备形式严密的逻辑性,而且应符合情理,满足道德和伦理实质上的合理性需求。

如何使天理、国法、人情有机地统一起来,需要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弘扬传统,完善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体系。从具体法律条文出发,做到于法有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才能更好地实现公正、和谐。

作者后记:天助不如自助

荣获第38届西班牙戈雅电影奖12项大奖的电影《绝境盟约》,根据1972年的一起真实发生的安第斯空难改编。29名幸存者在雪山环境下,被迫采取极端措施来保全性命——同行的空难人员的尸体,成为唯一的食物来源。他们通过集体决议方式签订“你们可以吃我的尸体、我们可以吃他人的尸体”之“生死契约”。为此,众人坚定了主动出去寻找自救的办法。

与紧急避险相类似的,是自我救助制度。我国民法典规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情况紧迫且不能及时获得国家机关保护,不立即采取措施将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必要范围内采取扣留侵权人的财物等合理措施;但是,应当立即请求有关国家机关处理”。

合法权益如何排序?简言之,比财产权益更重要的权益位阶,首先应当是最基本的人权,即人的物质性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其次才是精神性人格权,主要指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

(作者系本报记者)

2025年3月6日《法制文萃报》马霞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