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推动城乡融合需要转变乡村传统发展思路

2025-03-04 17:06:55 来源:《江西日报》 -标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此,要转变乡村传统发展思路,增强城乡同为发展主体的意识,不断强化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保障。

转变乡村传统发展思路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提条件。这一思路认为,城市具有优先发展地位,乡村发展只能依靠城市带动。在此观念影响下,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格局,乡村建设普遍照搬城市模式,发展长期依赖城市。首先,城乡融合发展势必要求破除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要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需要尽快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只能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各项资源也向城市大幅度倾斜。同时,在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体系、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也形成了城乡差异。其次,城乡融合发展要求转变乡村发展只能依靠城市带动的观念。城乡二元结构的实质是由工业革命形成的空间关系二元性,农村附属于城市是因为农业无法创造高于工业的产品附加值。因此,这种附属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自然空间结构差异,更应视为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差异,是可以人为改善的。再次,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尊重乡村发展规律。以往,一些地区存在将城市发展模式照抄照搬到乡村建设之中的不当行为。事实上,以现代化大工业生产为主的城市发展模式并不适合直接运用于乡村建设。城市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乡村发展也要因地制宜。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立足我国具体国情,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坚持城乡同为发展主体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城乡融合发展内在要求乡村与城市同为发展主体,享有平等发展地位。这是有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必须注重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首先,要在发展过程中,落实城市与乡村主体地位平等,推动二者融为一体。这一发展思路的转换,既为最终消除城乡对立提供了基本思路,也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规划了正确途径。其次,要有序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乡村以自身独特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文化,为城市快节奏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缓释空间。同时,城市也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资金、人才和技术支持,尤其是定向培养适合当地乡村产业发展的专门人才。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必须保证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以及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再次,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各地区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调整产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也要为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地区提供政策兜底。只有在政府正确的调控政策引导下,才能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发展、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坚持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没有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坚持以城乡融合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首先,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当前,尤其要注重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一体化。通过城乡经济关系重塑,推动城乡经济体系空间布局优化,以经济关系重塑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动城乡社会、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融合。其次,要增强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以城乡融合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使新发展理念在城乡关系的演变中得到进一步贯彻。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破除城乡、区域发展壁垒,促进国内经济循环,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再次,要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城乡融合发展要成为现实,必须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确保农民基本利益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坚持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健全脱贫攻坚资产长效管理机制。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2025年3月3日《江西日报》张云英)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