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全国人大代表,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苏少洪:

让黎乡民宿留住“远方”守住乡愁

2025-02-28 17:09:55 来源:《海南日报》 -标准+

2月23日一大早,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村委会传出热烈的讨论声。“游客安全是底线”“三轮车乱窜问题需要交通标识引导”“民宿围墙纠纷要兼顾邻里和谐”……在调解工作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党总支书记苏少洪正与几位村干部进行讨论。

这是博后村日常呈现的生动场景,也是这个海南最大民宿村持续进阶的缩影。

站在村委会远眺,错落有致的民宿客房与不远处的连绵青山相映成趣。谁能想到,十多年前这里曾是污水横流、村道泥泞的落后村庄。

“2013年我刚接手时,集体经济账户是空的,村民人均年收入才7400元。”退伍军人出身的苏少洪回忆道,那些年他骑着摩托挨家挨户走访,看着游客车辆在村外排成长龙却无人进村,在路边卖椰子的乡亲们眼里闪着无奈。

转机始于2017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在苏少洪带领下,博后村抓住机遇发展民宿产业,将昔日的农家院改造成“望山见水”的精品民宿。从最初试水的几间民宿,到如今74家民宿集群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从集体经济“空壳村”到三亚首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破千万元的明星村,苏少洪用12年坚守交出了一份乡村振兴的亮眼答卷。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躬身力行。

今年春节期间,苏少洪的日程表排得密不透风:组织黎族文化展演活动,巡查烟花爆竹禁燃,协调游客车辆分流,排查安全隐患……“相比以前守着几亩田看天吃饭的日子,现在的忙碌都是幸福的烦恼。”苏少洪笑着说。

这两年随着各地旅游市场的火热复苏,面对民宿产业同质化竞争的隐忧,苏少洪早已未雨绸缪地开启“二次创业”。他说,要吃“旅游饭”,就一定要有发展的眼光,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

过去一年,他去了浙江、甘肃等地考察学习,笔记本里记满各地民宿提档升级的经验。在他的推动下,博后村正与亚龙湾国际玫瑰谷共建研学基地,打造“民宿+康养”“民宿+非遗”等新业态。村里还计划建设非遗展馆,开展农民培训班,引进高端品牌民宿。

从苏少洪的办公室往外看,门外见青山,窗外是民宿。苏少洪说:“我每天开门推窗看见的不只是风景,更是责任。”从森林保护到海洋治理,从农村基建维护到集体经济发展,他把基层治理的难点痛点带上全国两会,得到了重视和解决,为全国乡村建设提供了“博后经验”。

采访结束时,从山那边吹来的风送来阵阵清爽。苏少洪走在整洁宽阔的村道上,向记者描绘着他的愿景:“我们要让游客不仅为民宿而来,更为独特的黎乡风情停留。未来的博后村,既是高端度假目的地,更是活态的乡村振兴博物馆。”

记者手记

乡情永执着

采访苏少洪时,他办公室的门窗始终敞开着。窗外,三角梅掩映的民宿小楼与远山构成山水画卷;窗内,苏少洪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匆匆步履,奏响着乡村振兴的进行曲。这种动静相宜的画面,恰是人大代表履职故事的生动注脚。

从退伍军人到“民宿书记”,苏少洪的12年见证着中国乡村振兴的壮阔历程。在他身上,既能看见基层干部“铁脚板”的务实——摩托车轮丈量过每寸土地,脑子里记满家长里短;又能感受到新时代代表“新思维”的奋进——主动走出舒适圈,不断带领村民走创新发展道路。

最打动我的,是他对“乡村”二字的执着。当不少地方热衷于打造“网红村”时,他坚持要把黎族文化、非遗技艺等融入村庄建设,要引进康养项目最大化地发挥博后村的乡土优势,把村民培训变成日常工作。这种坚守,不仅是对乡土文化的深情,更体现着人大代表对发展本质的思考,乡村振兴不是把农村变成城市,而是让乡村成为承载乡愁、创造价值的诗意栖居。

(2025年2月28日《海南日报》记者 刘晓惠)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