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是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是对未来农业发展的前瞻性布局。
过去,农业生产多依赖人力和传统经验,效率较低。如今,科技日益成为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的重要驱动力。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单产提升对增产的贡献率高达八成,科技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智能化大棚育苗,到植保无人机施肥,科技的力量让希望的田野焕发出新的生机。
当前,人工智能、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瞄准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等研发应用”“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等都靶向“点题”,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找准了发力点。陕西科教实力雄厚,农业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天然优势。各地要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深度挖掘农业发展潜力。一方面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力量,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优质的“芯片”。另一方面,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借助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不断提升陕西特色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必将为农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希望陕西能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及早谋划、及早部署,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积极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插上科技的翅膀。
(2025年2月27日《陕西日报》董渺)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