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需要一批高素质人才赋能,特别是“有情怀、有技能、敢闯会创”的“双创”人才支撑。地方高校“双创”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双创”人才为核心的一种教育理念,在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方面与乡村振兴需求相契合。地方高校“双创”教育与乡村振兴以目标契合为动力、要素契合为基石、功能契合为基础、价值契合为载体,二者同频共振、高度契合。
地方高校“双创”教育与乡村振兴目标契合。地方高校“双创”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又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和特征。作为面向和服务地方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培养高素质“双创”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地方高校“双创”教育在传播新知识、催生乡村新服务、建设乡村新文化、改善乡村治理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双创”知识传授、技能培训及人才培养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地方高校“双创”教育的间接功能与乡村振兴的目标具有契合性。乡村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需要知识、技术和人才来支撑。作为“双创”知识、技术和人才培育的聚集地,地方高校“双创”教育的本质是一项育人事业,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双创”能力,增强责任担当。因此,二者在目标和对象上具有共同的指向性。
地方高校“双创”教育与乡村振兴要素契合。要素契合是两个及以上的系统及其各要素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彼此相互依存的一种动态关系。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通过政策红利牵引要素流动,促进各种资源因素流向乡村地区,乡村自主发展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但在人才、技术、服务、管理等要素方面仍然比较紧缺。地方高校“双创”教育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双创”人才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也成为乡村振兴重要外部要素输入的补给主体。“双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自身价值作用发挥的一个过程,其必然会向社会输送一大批“双创”人才、技能、管理等要素。因此,乡村振兴为地方高校“双创”教育的价值作用发挥提供了实践空间,其发挥的过程就是对接乡村发展要素的过程。
地方高校“双创”教育与乡村振兴功能契合。功能契合是基于功能相互关联而形成的一种契合状态,即两个不同系统以某一些联系而形成合力,让契合的效果事半功倍。地方高校“双创”教育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功能,与乡村振兴的目标与发展要求相契合。《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到:“加快构建高校支撑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高校乡村振兴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从国家层面设计和明确了高校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路线图”。地方高校“双创”教育为乡村培养大批高素质“双创”人才,正好契合乡村振兴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乡村的全面振兴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持。地方高校“双创”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技术及服务、管理支撑,既是它的教育本质属性使然,也是其发挥特色优势和服务功能的必然。面向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它可改善自身功能体系,健全“双创”人才培养机制。作为与乡村振兴有着重要联系的一种教育,地方高校“双创”教育在二者契合中具有天然的优势。
地方高校“双创”教育与乡村振兴价值契合。价值契合是两个不同的事物或系统在价值追求上的契合点。实现对包括经济、文化及教育在内的美好生活向往,是地方高校“双创”教育与乡村振兴共同的价值追求,二者契合点主要体现在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宗旨和生态价值上。在经济价值方面,二者能驱动经济持续增长内生动力,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双创”教育能够将其激发出来的创新要素、释放出来的创造活力融入乡村产业,加速赋能乡村产业兴旺发展。这也是地方高校“双创”教育在乡村经济价值中的体现。在文化价值方面,二者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地方高校“双创”教育蕴含强大文化力量,既能教授“双创”知识与技能,培育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基因,还能深挖优秀乡土文化资源及商机,有利于重塑乡村道德观与价值观。乡村振兴能促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繁荣与发展。在教育宗旨方面,二者能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地方“双创”教育能有效培育和吸引更多大学生返乡入乡创业与就业,缓解乡村人才不足问题。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也是振兴乡村的现实需要。在生态价值方面,二者能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乡村绿色发展。地方高校通过“双创”教育培育具有绿色发展理念的“双创”人才,能有效应对乡村在治理生活垃圾、污水、土地污染等方面问题并从中找到商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绿色农产品,助力乡村绿色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大学生就业研究专项课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22ZJY1546)]
(2025年2月27日《云南日报》韦联桂)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