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们,今天咱们开展‘一宣三促’活动,喧一喧一号文件精神,比如说‘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这一条,对咱们农民来说是开春以来的大喜讯。”2月24日一大早,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巴州镇祁家村村委会挂起了“一宣三促”横幅,驻村第一书记孔德香和群众自备小板凳相聚在村广场上,拉开了“板凳课堂”的序幕。
“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增强帮扶车间就业吸纳能力,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收入。”
“鼓励地方开展粮油种植专项贷款贴息试点。健全粮食主产区奖补激励制度,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
……
孔德香用地道的乡音传递党音,乡亲们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听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政策时,不由自主地鼓掌。
“今天我也顺便再催一催大家的医保缴费,现在医保有了新政策,国家对农村医疗保障越来越重视了,报销比例和范围也扩大了不少,大家的医保一定要按时缴纳,万一生病也是个保障。”
“孔书记,那我们家娃娃在外头打工,也能享受这些福利吗?”
孔书记笑着回答说:“当然可以,只要按规定缴纳医保费用,在哪里都能享受到这份保障……”
据了解,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做好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宣讲,扎实推进地震灾后重建地2025年“三农”重点工作,巴州镇组织部分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利用广场上的“板凳课堂”、巷子里的“民生茶话会”、板报里的“学习园地”,把党的好政策送到田间地头、传递到千家万户,以此助力各村促产业、促就业、促稳定。
入户宣讲
“乡亲们,都找地儿坐,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不少好消息!”胡家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浩手拿宣讲文件,洪亮的声音在巷道里响起。
话音刚落,一位村民按捺不住内心的急切问道:“书记,我们出去打工的交通补贴的政策还有吗?年过完了,我想着去外地打工呗。”
“交通补贴一直有呢,省外务工满三个月就有1000元补贴。”王浩笑着回答。
“那我要是在村里面找活干呢?”另一位村民接着提问。
“村里面保洁、护林员的岗位大家都可以申请,村里的百合栽种、日常管护、采收都需要人,一天下来也能有100元的收入,而且还能照顾家庭,也是不错的选择。”村民得到满意的答案,微笑着点头。
随着政策讲解逐渐清晰,乡亲们对党和政府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主旨也越来越明晰,参与互动的热情更加高涨。
宣讲路上,针对去年9月份持续暴雨造成下胡家社村级道路塌陷的问题,胡家村驻村工作队也在现场明确了解决方案,宣讲组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实际行动诠释为民服务宗旨。
在老官坪村,驻村第一书记李生泉和村党支部书记马文海从农户家里宣讲出来后,李生泉觉得宣讲力度仍不够。
“老马,我看宣讲还得找个新办法,才能让大家把这些好政策记得更牢。”两人边走边商议,到了村委会门口,看到刚才在村委会听完宣讲的群众这会儿正坐在广场上唠家常。
“李书记,我看还有一个方法,咱俩可以给乡亲们打造一个‘学习园地’。”马文海指着村委会旁边的黑板说。
宣讲现场 记者 陈俊 通讯员 伊秀琴 摄
说干就干,两人开始热火朝天地制作起“一宣三促”宣讲板报。不一会儿,两人身边围满了不少好奇的“学生”。
在写到“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更加稳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时,李生泉转过头对围观的村民说“大家的地一定不能撂荒,要好好种,刚才已经跟大家讲过了,现在种粮有补贴,买农机农具也有补贴。最主要的是中央一号文件说‘进一步扩大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实施规模,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推进水肥一体化,促进大面积增产。加力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任务。’这些释放了国家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这一强烈信号……”
听着李生泉的讲解,乡亲们越听越有信心,纷纷表示要做春耕带头人、种粮示范户。
巴州镇党委书记谢成义介绍,“一宣三促”是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为开展好此次活动,巴州镇党委政府的党员干部用“大白话”讲政策,用“家常话”说民生,让政策从文件中走进乡亲们心中。目前,巴州镇正围绕“一宣三促”活动主线,以“我来干、马上办”的责任担当,聚焦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记者手记
春风化雨润山乡
清晨,宁静山乡,几排小板凳围成“同心圆”,驻村书记的乡音与村民的掌声在春风里交织。
这一幕发生在海东市民和县巴州镇祁家村的“板凳课堂”,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生动实践的缩影。
在“一宣三促”党员干部的“大白话”里,一号文件不再是一纸公文。联农带农机制化作“企业带农户,政策看实绩”的承诺,防止返贫攻坚行动成为“家门口有活干”的实在保障,粮油种植贴息试点变成“种粮也能贷款”的暖心政策。还有从防止返贫的底线守护到农业产业集群的前瞻布局,既守住“粮袋子”“菜篮子”的民生根基,又打开“金扁担”“钱袋子”的发展空间。
政策语言与乡土话语的转换,折射出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
当“农业品牌培育”对接起高原特色产业的绿色基因,当“产业集群”连接着千家万户的庭院经济,抽象的发展蓝图便化作可感可触的致富路径。
这场“一宣三促”活动揭示着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政策落地需要“双向奔赴”。
事实上,党员干部俯下身段,用沾露珠、带泥土的方言传递政策;村民挺直腰板,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正如春耕带头人们跃跃欲试的“表情包”,当农民真正成为政策红利的“解读者”“参与者”,乡村振兴便获得了蓬勃驱动力。
从青海“东大门”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农业农村的生动注脚——它不是简单的产业叠加,而是政策供给与群众需求的精准耦合;不是表面的乡村美化,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激活内生动力。
接地气的“板凳课堂”仍在继续。这方小小天地见证着:乡村振兴的密码藏在干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的真情里,写在政策与民意同频共振的实践中!
(2025年2月26日《青海日报》记者 陈俊)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