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指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造就万千美丽乡村的“千万工程”,是美丽生态成就乡村经济、美丽生态成就美好生活在广大乡村的生动实践。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乡村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的辩证统一,二者都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与此同时,生态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物质条件,而精神富有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精神力量。我国广大乡村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在物质层面,既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发展,也有益于打造乡村良好的人居环境,同时还有助于实现基于市场化生态补偿的城乡融合。在精神层面,生态资源有利于滋养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富有土壤,也有益于营造农村良好人居环境的精神富有氛围,还有助于增强农民的身份认同感与自豪感,从而擦亮乡村振兴的精神富有底色。
善用生态禀赋培植精神富有土壤
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所以物质层面的富足和精神层面的富有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两者在乡村全面振兴的生态场域中凸显出鲜明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绿水青山”是乡村天然的生态禀赋,是农业发展的最大优势,丰富的生态资源为乡村绿色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绿色发展又为精神富有奠定了物质基础。湖州的发展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24年湖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8.75亿元,当年增幅位居浙江省第1位,尤其在茶叶、渔业等生态农产品供给方面颇具成效,“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不断推进更是拓宽了乡村生态资源的能效空间,激发了乡村绿色发展动力。“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生态赋能乡村产业振兴,造就农村物质上与日俱增的富足,为精神富有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多元化与时代化夯实了现实基础。另一方面,“绿水青山”孕育山水人文资源,能够滋养内涵丰富的生态文化。随着生态效益不断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理念在广大乡村形成共识和行动自觉。当前,湖州乡村居民已经将生物多样性生态资源转化为对生态系统维护的认知,将湖州“生态优市”成果转化为保持生态红利的认识,将湖州生态文明建设成就转化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同。
善治人居环境营造精神富有氛围
在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背景下,人居环境的治理不仅仅在于物质层面的构建与改善,更关乎乡村居民精神世界的充实与满足。善治人居环境是满足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一环,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乡村振兴实践,对于营造乡村精神富有氛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一,结合乡村生态特色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湖州市通过自然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以及特色空间,打造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宜居环境。湖州安吉县报福镇开展的“三美一创”活动,将人居环境与山水相融,打造出别具一格的美丽菜园、美丽庭院、美丽田园。其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促进人居环境跃升。整洁有序的街道、绿意盎然的公园、设施完备的社区,这些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空间,让人们在日常起居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拥有愉悦的心情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当人们漫步在干净整洁的道路上,欣赏着周围优美的自然景观,内心的压力得以释放,焦虑与烦躁逐渐消散。在良好人居环境中油然而生的身心愉悦和社交满足,是乡村精神富有的重要保障。其三,培育精神文明素养增强人居环境自治。乡村人居环境的善治还需重视村民精神文明素养的培育,引导村民养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以及精神追求。自2017年湖州南浔开展“最美家风+”系列活动以来,带动了当地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从家庭向学校、向企业辐射。精神文明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塑造乡村居民的文明观念和道德品质,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自身言行对他人和环境的影响,进而营造出文明和谐的乡村风尚,为精神富有注入强大的道德力量。善治人居环境与营造精神富有氛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综上所述,只有通过精心治理人居环境,从物质基础、文明素养、文化内涵等多方面发力,才能真正满足广大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们在宜居宜业的环境中实现精神富足,共同迈向乡村全面振兴美好未来。
善创生态品牌擦亮精神富有底色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践中,生态品牌不仅关乎乡村经济发展,也关乎乡村精神内涵的充实,以及乡村居民精神富有的实现。要聚集乡村生态优势、文化底蕴与市场需求于一体的生态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驱动力,助力乡村在物质丰裕的同时,绽放出独特的精神光彩。首先,生态品牌是乡村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载体。承载着数千年农耕文明的乡村,拥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这些宝贵的财富是乡村的灵魂所在,要依托生态品牌,为乡村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传承、发展、创新提供现实条件和时代契机。湖州白杨村通过“春风·白杨”品牌的创建,深耕“旅游+民宿”和“旅游+研学”等与生态资源紧密融合的领域,实现从“在外不称白杨人”到“提起自己是白杨村人,大家都很骄傲”的华丽转变。随着生态品牌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价值的彰显,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这是乡村精神富有的坚实根基。其次,生态品牌有助于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凝聚乡村精神力量。创建生态品牌,充分调动乡村各方力量,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从农产品种植、加工到销售,生态品牌的打造涉及乡村的各个环节,需要村民、企业、政府等多方协作。在这个过程中,村民不再是被动的参与者,而是品牌建设的主体。在品牌发展过程中,村民们逐渐树立起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对乡村全面振兴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再次,生态品牌有利于拓展乡村发展空间,提振乡村精神风貌。成功创建生态品牌有益于拓展乡村发展空间,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和资源流入乡村,进一步提升乡村精神风貌。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生态品牌,能够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前脚跨出办公楼,后脚踏入菜地稻田。”青年入乡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湖州上演。青年人把竹林稻田、乡间小道等打造成兼具自然风光、乡土风貌与现代功能的“大自然工位”,成为乡村的“数字游民”。青年人带回了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游客们的到来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与信息,不断促进乡村与外界的交流与融合,从而影响乡村的精神风貌。因此,善创生态品牌,是乡村振兴道路上实现精神富有的重要举措。通过生态品牌建设,传承和创新乡村精神文化,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拓展乡村发展空间,让乡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精神层面的富足,让乡村的精神富有底色更加亮丽,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总而言之,打造生态赋能精神富有的乡村振兴机制,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生态资源与精神富有有机结合,有助于构建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推动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组织、人才的协调发展。
〔作者:龚凌燕,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开放大学)讲师。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高校思政课教学“学习中心范式”研究——基于场域理论的探索》(23GXSZ064YBM)、湖州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度第二批高层次人才专项课题《生态场域中的精神富有实现路径研究——以湖州市为例》(2023ZS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25年2月21日《青海日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