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团成员向学生介绍活动流程
1月23日至25日,由北京大学江苏省沭阳籍师生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宿迁学院沭阳籍师生代表共同开展的联合寒假返乡实践团深入沭阳县耿圩镇、李恒镇,开展以“乡村振兴看沭阳、科技赋能新花乡”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
其中,北京大学的魏剑池、仲冠宇以及山东大学的张子巽等同学组成法治宣教主题小组,赴沭阳县耿圩初级中学和北丁集初级中学开展法治宣教活动。活动主要由《犯罪学浅探》法治通识课和法律知识竞赛两部分组成。
课堂重塑法治认知
《犯罪学浅探》法治通识课由北京大学法学院2022级本科生魏剑池主讲。他以一系列生活化的互动问题开场,引发大家对“犯罪”概念的讨论思考,随后结合刑法相关法条详细讲解了犯罪的本质特征,让初中学生们对什么是犯罪有了清晰认知。讲解近现代犯罪学发展历程时,魏剑池分了三个阶段,并介绍了对应的代表人物、理论和影响。课程尾声,主讲人引用“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等经典论断,从犯罪预防、社会治理、人权保障等维度阐释了犯罪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呼吁学生们为建设“天下无贼”的理想社会贡献力量。
北丁集初级中学的一位学生表示:“以前觉得犯罪只是道德败坏问题,现在才知道许多犯罪人不过是因为各种原因误入歧途的普通人,一味地排斥他们是不可取的,要引导他们改过自新、回归社会。”
创新激活学法热情
张子巽、魏剑池等同学组织开展“谁是卧底”法律知识竞赛,创造性改编“谁是卧底”游戏规则,将法律术语转化为竞技素材。活动以5人为一组,每组安排1个“卧底牌”,其他人拿到与卧底牌词语相关的法律概念词语,如“法官”“律师”“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等,按“谁是卧底”的游戏规则进行。参赛学生通过特征描述、逻辑推理等环节,在思维碰撞中深化法律概念认知。
在“法治灯谜竞猜”活动中,仲冠宇等同学设计了10道法治主题灯谜,巧妙地融合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知识要点,如“置之死地而后生”对应“遗产”,“人懒地荒长不出庄稼”指向“没收”,将法律知识转化为趣味灯谜。学生们领取答题卡后相互讨论,气氛热烈。遇到疑惑之处,志愿者们耐心解答,引导学生们积极思考,一位初三男生以9道正确解答脱颖而出。活动最后,仲冠宇代表实践团法治宣教组向全体学生赠送200份《青少年法律知识手册》,寄语大家既要做知法守法的践行者,更要成为法治精神的传播者。(2月15日 耿圩发布微信公众号 魏剑池 张子巽 仲冠宇)
(2025年2月20日《法制文萃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