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黄金价格持续上涨,像黄金手机贴、金豆等产品备受消费者追捧。与此同时,金价的飙升也让外观上与真金无异,但售价只有足金十分之一的“金包银”产品爆火起来,例如票房已突破120亿的电影《哪吒2》中的“乾坤圈”,更是将“金包银”推上了“一镯难求”的新热度。
但当下的“金包银”市场可谓鱼龙混杂,问题频出。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金包银”的投诉已多达千余条,主要集中在掉色和回收价格方面。有消费者反映,花1000多元购买的“1克包金”手镯,没过多久就掉漆,变成了“银手镯”。可当消费者想要维权时,商家却玩起了“失踪”,让消费者维权无门。
那么,对于有着“黄金平替”之称的“金包银”饰品藏着怎样的陷阱,消费者又该注意哪些法律风险呢?
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七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律师解读:
“金包银”虽然给消费者提供了价格优势,但因缺乏规范标准,导致很多商品质量参差不齐,相关产品投诉及纠纷随之而来。在这种新兴热度的背后,暗藏的消费陷阱及法律风险应当引起关注。
一、“包金”与“镀金”难辨
根据了解,“金包银”并非新鲜产品而是传统工艺,采用压制、镶嵌等机械加工方法在银表面覆盖一层薄薄的黄金,制作工艺复杂。“镀金”,则是将黄金溶液通过电镀或化学镀的方式沉积在基底材质上,工艺相对简单,成本也低。有业内人士将二者区别简单比喻为,“金包银”是为银穿上黄金外衣,“镀金”则是给银表面涂了一层金粉。
由于金价的上涨,“金包银”产品的价格优势再被放大,市场缺乏监管及统一认证标准,产品标签标注不规范,逐利的商家们以成本更低的镀金产品来冒充“金包银”,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对产品的实际贵金属种类、纯度产生误解,从而引发消费纠纷。国家首饰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于2024年11月发布《关于“金包银”首饰的说明》,明确表示,电镀工艺的首饰不应参与“金包银”命名。目前该说明的市场执行度还未知,但消费者可以据此辨别这些名词的区别,尽可能了解自己所购产品的真实组成与价值。
二、黄金含量难鉴定
“金包银”产品标签或证书一般仅载明“足金/足银饰品”,并未标注具体的足金克重。电商直播销售时会口头宣称产品的包金重量,但无法验证。珠宝检测人员表示,只能通过金银分离的方式进行提纯检测,才能鉴定真实的足金含量。但进行这种破坏性检测,同时也对饰品产生了破坏。
中消协也曾在2025年春节前发布提示,提醒消费者“金包银”首饰很难验证各自成分和重量,甚至连珠宝行业专家也难以分辨,勿信虚假宣传。
三、法律风险
“金包银”产品爆火背后的乱象,还隐藏着民事、行政及刑事责任的法律风险。
商家销售“金包银”产品时,对所含何种贵金属、含金属金量存在虚假宣传,导致消费者不明真相而信赖商家宣传或者证书所载标注的含金克数,则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应当赔偿消费者损失,如果销售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导致消费者健康损害,还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若商家销售产品存在未经授权使用他人拥有商标、外观设计、著作权元素等情形的,比如未经授权制售《哪吒2》同款乾坤圈手镯,可能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规定,除应当赔偿权利人的损失外,行政部门可以依法对其进行罚款等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还应追究其刑事责任。比如假冒注册商标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等。
以“金包银”材质首饰冒充纯金首饰进行售卖、抵押,或者利用网络销售平台“七天无理由退货”政策进行顶包退货等行为,会被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数额巨大,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之规定,构成诈骗罪并被追究刑事责任。
在此,特别提醒消费者“以小钱办大事”,实现“黄金自由”也应当认真查验产品标识、证书等信息并索要发票,避免轻信他人造成财产损失。
律师介绍:
殷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律硕士,北京市兰台律师事务所律师。执业至今,已成功代理百余起民商事案件,担任多家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法律顾问,专注于公司法、婚姻法,擅长合同纠纷、建设工程等领域的疑难诉讼纠纷解决。
北京市兰台律师事务所以“更好的公司法务律师”为发展目标,不断探索、优化独具特色的真正的“一体化管理运营”机制,成为在诸多业务领域有深度实践并处于业界领先地位的综合性专业法律服务机构。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