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母签订了“断绝”关系协议,“断绝”关系19年,父母去世后突然回来争房产,法院会支持吗?近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这样一起案件。
2005年,张小甲(时年52岁)与其父亲张某、母亲韩某签订了一份“断绝”关系协议,协议将家庭财产进行分割并明确表示张某与韩某夫妇的生养死葬与张小甲无关。
自那之后,张小甲离家独自生活,对张某与韩某夫妇的照顾甚少,张某与韩某夫妇生病时由三女儿张小乙照顾较多。2017年8月,张某与韩某自愿将其所有的房屋赠与三女儿张小乙,张小乙表示愿意接受,双方签订了《房屋赠与合同》并进行了公证。2021年11月,张小乙与张某办理了不动产权证书,将涉案房屋登记在张小乙个人名下。
2021年韩某去世,张某也在2023年离开了人世。2024年6月,张小甲及其妻子刘某以父母于2018年10月通过自书遗嘱将该房屋赠与其为由诉至法院,要求判决房屋由张小甲、刘某继承。
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与韩某自愿将其所有的房屋赠与张小乙的赠与合同已经实际履行,赠与标的物已经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案涉房屋已属张小乙所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五十八条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张某、韩某与张小乙于2017年8月在公证处订立的公证赠与合同,是合法有效的公证赠与合同,依法不可撤销,张某、韩某于2018年10月26日所立自书遗嘱不可撤销经公证的赠与合同,应属无效遗嘱。故依法判决驳回张小甲、刘某的诉讼请求。后张小甲、刘某不服判决上诉到文山州中级人民法院,该法院审理后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法官说法
“断绝”关系协议有法律效力吗?
法官提醒,遗嘱人可以撤回、变更自己所立的遗嘱,立有数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后的遗嘱为准。遗嘱人还可以通过公证遗嘱的方式,对遗嘱内容进行公证,以免因遗产问题产生纠纷。
“断绝”关系协议有法律效力吗?
不具有法律效力。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是基于子女出生的法律事实而形成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不能人为解除。父母子女一方或双方合意提出的断绝父母子女关系等相关声明,不会产生解除父母子女关系的法律效果,双方仍然互享权利互负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子女可以协议免除赡养义务吗?不继承遗产可以不赡养老人吗?
不能。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是法定的和无附加条件的,一般来说,子女不能以父母没有尽到抚养和教育义务作为拒绝赡养父母的理由。子女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即使不继承遗产,也要承担义务。
“断绝”关系还有继承权吗?
有,子女是父母遗产的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在没有遗嘱或遗赠抚养协议排除其继承权的情况下,子女有权继承父母的遗产。在本案中,张小甲虽然多年未与父母联系,也未尽赡养义务,但并未丧失法定继承权。但是,张小甲父母在生前通过赠与合同明确将房产赠与张小乙,且已经通过公证和办理房产变更登记,该赠与合法有效,不能撤销。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条规定:“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有扶养能力和有扶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五十八条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
(2025年2月14日《云南法制报》记者 朱光清 通讯员 沈波)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