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县官亭镇金郢社区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开展分红活动(图片由肥西县委组织部提供)
能否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衡量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强不强的一个重要标准。
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交出一份亮眼答卷:全县村均经营性收入200万元、收益75万元,居合肥全市各县(市、区)首位,年收入突破1000万元的村3个,超500万元的村23个。
乡村振兴,不仅要村强民富,而且要精管善治、乡风和美。肥西县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做细基层治理,做优为民服务,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3个。
近年来,肥西县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紧扣“共同富裕示范区”目标,增强基层组织战斗力,凝聚乡村治理向心力,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优势。
近日,记者深入肥西县的一些乡村采访,感受在基层党组织引领下各乡村在振兴路上迈出的铿锵步履。
花岗镇杨湾村:“千万村”的共富经
1000万元、300万元,这两个数字分别是去年花岗镇杨湾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和收益,映照出杨湾村从2014年的贫困村,到2024年成为千万元经济强村的华丽“蝶变”。
10年前,杨湾村还是县里13个重点贫困村之一。种地不挣钱,没资源没产业,田地撂荒,村民在家门口根本挣不到钱,纷纷外出打工,村子几乎成了“空心村”。
没有产业就“刨出”产业。村“两委”痛定思痛,决定走出一条产业兴村之路。依托县级产业项目擂台大比武,村里建设了200亩扶贫产业园,通过引育优质鸡鸭瓜果,精心安排种养茬口,实现一年一茬西瓜、一茬蔬菜、一期白鹅、三期土鸡的循环种植养殖模式,年产值达200万元。
“盘活废弃小学,建设15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引进现代化的水稻加工流水线,既实现了村集体自种水稻的就地烘干和加工,也解决了周边农户的销路问题,相比市场价格,农户的水稻收购价每百斤提高了2元。”杨湾村党总支书记鹿爱民自豪地介绍。
去年,杨湾村还利用水稻加工车间的剩余空间,建设了油料加工车间,延伸产业链条,水稻加工车间的经营性收入已达800万元,其中水稻烘干700万元,粮油、饲料加工收入达100万元。
村里有钱了,群众的生活也有了支撑和保障。如今,杨湾村为80岁以上老人均购买了医疗保险和意外保险。村内的脱贫户在家门口便能务工就业、实现增收。2024年,杨湾村累计发放各类分红、慰问补贴50多万元。
2024年,杨湾村成为肥西县集体经济率先突破千万元的3个村之一。去年以来,肥西县通过搭建县级产业项目“擂台比武”平台,实施村集体经济“揭榜挂帅”行动,组建产业发展服务团,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指导、项目审批、市场拓展等全方位的保障,已累计投入衔接资金10.21亿元,推动一个个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肥西县获评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
柿树岗乡:“书记三人行”直播拓销路
“家人们,这是我们周楼村生产的碧根果,获得全国名特优农产品,轻轻一捏就开,一口下去,酥脆香甜……”2月11日上午,柿树岗乡“书记三人行”直播团队为周楼村的碧根果直播带货。
柿树岗乡是鱼米之乡,生态优良,生产大量原生态的优质农产品。但销售渠道不畅,如何把优质农产品转化为收益是当地农民的难心事。
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才是为民干实事的好书记。抱着这样朴素的想法,去年6月,柿树岗乡合龙社区高智、防虎社区洪勇和代塘村邢科意三位“80后”书记一拍即合,组建“书记三人行”网络账号,买设备、搭场地、学拍摄、学剪辑,村书记“变身”助农主播,为村民免费带货网销,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他们将直播间从室内搬到了田间,以近距离展示、现场采摘品尝、与农业大户对话等多样化互动方式,让网友身临其境,沉浸式了解柿树岗的特色农产品,分享先进种养经验,直播间逐渐红火起来。
“流量进村、产业出村,带动农户增收。”“书记三人行”渐渐走出乡村,拓展为全乡、全县优质农产品代言,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2024年7月首次开播以来,“书记三人行”累计直播220多场,全网粉丝已达4.8万人,销售农产品100多种,销售额160多万元,收益30万元,村集体增收10万元,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帮助近200家农户增收136万元以上。
如今,“书记三人行”已成为肥西县小有名气的“网红”,直播间成为学习交流的阵地,通过线下直播技能培训、直播间实操等方式,培养带动一批批农村致富能手、返乡创业者参与到助农直播中来,拓宽本土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铭传蚕桑、丰乐莲藕、三河甲鱼、官亭粉丝等众多特色农产品借助“云翅膀”,飞出乡村远销各地。
三河镇木兰社区:从“上访村”到“示范村”
2月8日,三河镇木兰社区木兰家园的大广场上,肥西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论坛在这里召开,同步进行的还有家门口就业推介和农产品展销等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群众参与热情高涨。
广场一侧,展板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成果图格外醒目,来自全县的乡镇干部边观摩边感慨:“以前总觉得基层治理难,今天算是取了经。”如今的木兰,已跻身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合肥市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合肥市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0万元,较三年前翻了三番有余。
“社区的发展,离不开基层善治、离不开良好的干群关系作保障。”木兰社区党总支书记俞书保感叹,木兰今天的发展,得益于“一网五会”治村工作法。
时光倒回十年前。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木兰社区征地拆迁矛盾集中,干群矛盾尖锐,木兰成为全县重点信访村。
“那时候村委会大门常被堵,干部说话没人听,10次开会9次闹,进京访、集体访更是家常便饭。”说起以前,村里一些老党员仍记忆犹新。
变化出现在2021年,村“两委”换届后,合肥市委组织部选派刚退出领导岗位的张建明到村,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
“群众不信任,我们就用脚步丈量民情。”刚到任的张建明便和村“两委”班子逐户上门,同村民促膝长谈,了解诉求,找准痛点,创新提出“一网五会”治村工作法,吸收群众身边威望高、热心村务的无职党员、新乡贤等作为网格员,形成党员联系群众、群众参与村务的共治模式。以一张党建网牵动协商议事、乡风文明、治安警巡、纠纷调解、志愿服务“五位一体”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以前有意见没处说,矛盾越积越多。现在我们都能参与村里的事,心里舒坦多了。”曾多次反映问题的村民丁大爷,如今成了村里的网格志愿者。木兰也已连续3年无一例进京赴省到市访。
人心聚起来,发展的路也宽了。三河镇党委书记刘舒畅介绍,近年来,社区以“党建引领百企兴百村”和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抓手,与农业龙头企业签订村企联建协议,发展农旅项目,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木兰社区的蜕变,是肥西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肥西县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优化为民服务,“老张说事”“一网五会”等一批基层治理品牌不断涌现,成功创建3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官亭镇金郢社区:组织来领办,村民享红利
“分红了,分红了!”1月14日早上,这个喜讯在官亭镇金郢社区的村民中传开。大伙陆续来到社区仓储产业园广场,见证分享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收益分红。
分红现场,气氛热烈而欢快。“借助农产品销售、劳务服务、投资收益等板块,去年社区经营性收入突破500万元,经营收益达89.4万元,此次共拿出27万元进行分红。”金郢社区党总支书记赵立奎通报经营发展成效后,16名村民代表上台领取金额不等的分红,村干部还向10名困难群众代表发放慰问金。
没有资源优势、地理位置偏远的金郢社区,去年在市县组织部门指导下,村党总支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马珑堰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占股51%,群众持股占比32%,吸引村干部、村民等42户入股,股份总额达100万元,以发展“庭院经济”为主调,聚焦优质水稻、鱼鸭共养、金银花种植加工等特色种养产业,走出一条强村富民的共赢之路。
“以前种地都是各干各的,收成不好还卖不上价。现在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咱啥都不用愁,跟着合作社干,增收有保障。”领到数千元至一万多元不等的分红后,村民质朴的话语中透着喜悦,道出了对村党组织的信任。
合作社的示范带动效应逐步显现。“镇村联动,汇聚合力,把主导产业转化为规模效应,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目前金郢社区已辐射带动周边10个村(社区)发展金银花种植。”官亭镇党委书记马海林表示,将围绕群众增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农业、联合经营等多元方式,实现集体和村民增收与产业升级统一,不断实现支部强、集体壮、群众富。
此次分红大会,折射了党组织引领下农村经济发展的蓬勃活力。去年以来,肥西县扎实推进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在12个乡镇选取重点村试点成立16个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其中村民持股超500万元,带动就业千余人,实现纯收益1000余万元。
“探索实施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以来,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让村民们看得见收入、摸得着收益,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发展成果。”肥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军表示,将持续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不断完善合作社运营机制,因村施策、差异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真正实现“组织有作为、党员带头干、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入”。
(2025年2月14日《安徽日报》记者 黄永礼 通讯员 翟学)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