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精特”为核心、科技创新为驱动、全产业链建设等为抓手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实践路径,深入推进“头号工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可行路径。
聚焦特色单品,进一步扩大特色优势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附加值。立足山地特色,发展“小规模、精品化、特色化”农业产业。同时,聚焦特色资源,大抓产业夯基础,打造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一是茶叶与辣椒“双轮驱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茶农扩大种植面积,建设更多10万亩以上的茶园主产县,提高茶叶的总产量。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建设更多3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辣椒种植区,保障辣椒的稳定供应。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完善从种植到加工的全链条布局,巩固定价权优势。二是肉牛与中药材“后发突围”。推动冷链物流建设,拓展粤港澳大湾区鲜牛肉市场,打造“贵州黄牛肉”品牌。加强精深加工与药食同源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三是发挥“山地小气候”,发展精品农业。通过标准化种植、加强品种改良、品牌认证和冷链保鲜等技术手段,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满足高端市场需求。
促进产业升级,以全产业链思维推动三产深度融合。现代农业的核心在于从“生产导向”转向“市场导向”,需通过补链、延链、强链提升综合效益。一是前端强化科技支撑,破解“碎片化”瓶颈。智慧农业赋能精准生产:如推广贵阳石板镇生态草莓农场模式,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监测温湿度、光照等参数,实现数据化种植管理。针对山地地形,研发小型化、智能化农机具,如植保无人机、油菜直播一体机等,提升耕种收效率。二是后端延伸价值链,打造“贵字号”品牌矩阵。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例如,在酸汤产业中,以凯里为核心,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造集现代农业、加工生产、物流配送、餐饮服务、文化旅游于一体的酸汤产业新集群。同时加工与销售双轮驱动:培育本土加工龙头,如支持“黔五福”等企业开发即食辣椒制品,推动修文猕猴桃通过电商直播实现溢价。三是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激活农文旅融合新业态。各地可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和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借鉴西江千户苗寨、遵义酱酒体验店模式,将茶园、辣椒基地转化为旅游景点,开发农业观光、采摘体验、非遗手作等旅游项目,推动“卖产品”向“卖生活方式”转型。
围绕产业布局,创新模式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明确招商重点和目标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招商策略。一是绘制农业招商地图,梳理特色农业产业的产业链条,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明确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和缺失环节,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和资源优势,形成农业产业集群,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二是创新招商方式方法,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成效。充分发挥现有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鼓励企业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同时,要加强对现有企业的服务和支持,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通过企业的口碑传播,吸引更多的企业来贵州投资兴业。利用东西部协作机制,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的招商合作,引进东部地区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三是优化招商营商环境,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进一步完善土地、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对农业招商项目给予支持。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强化重点保障,构建资本、企业、人才协同保障体系。一是强化政策精准扶持。用好“四化”等产业基金,重点支持农业科技研发、冷链物流等项目。围绕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技术需求,布局一批科技创新项目,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突破一批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二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管理。用好“算力券”政策,推动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完善农业保险与信贷体系,针对特色产业开发气象指数保险、价格保险,降低农户风险。激活经营主体活力。三是强化企业与农业人才培养。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支持老干妈等龙头企业向百亿级迈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方式,将小农户纳入现代产业链。开展电商直播、智能农机操作等培训,重点覆盖全省主要农业产区。吸引大学生、返乡青年参与农业创业,给予土地流转、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2XSH018〕阶段性成果)
(2025年2月11日《贵州日报》马红梅)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