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在长乐镇,每一条街道都有历史的渊源,每一个地名都有一段难忘的记忆……

长乐镇的文化“密码”

2025-02-08 16:57:15 来源:《中国妇女报》 -标准+

长乐镇的火龙表演

一条河,由东向西,横贯一个镇。镇叫长乐镇,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川东北南充的一个区域中心镇;河叫螺溪河,蜿蜒流转近70公里,最后汇入嘉陵江。300多年前,这里是一个古场镇,位于螺溪河北岸。为通南岸,便在螺溪河中置跳礅,于是这场镇得名“跳礅坝”。

昔日的乡村,“跳礅桥”是很常见的。在有溪流和小河的地方,“跳礅桥”往往是村民出行的便捷通道。

“跳礅桥”,严格意义上说不算桥,因为没有桥面。其建造很简单,把方形或者条形石头安放在河床或者小溪中,上部露出水面,相隔一定距离又放置一个,数十个石礅便连接了两岸。一个个石礅站在水中,排成一排,错落有致。人在上面走,得一脚踩一个礅子,行走时像跳跃似的,所以叫作“跳礅桥”。

清朝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开始在跳礅坝南岸建街,将螺溪河中的跳礅石撤去,改建为石桥。后来,石桥更名为长乐桥,场镇也更名为长乐场。

我想尽办法,力求还原长乐当时的石礅桥,但这跳礅桥究竟有多长多高、跳礅有多密,终不得而知。但我料想,一个地方可以因桥而命名,想必这桥在百姓心中的分量。

长乐场,长乐长,名不虚传。当年,场镇生意兴旺,客商云集,衍生了以茶铺、打铁、日杂铺、旅社、理发店等服务性行业为主的上百个铺面。至今,老场上的打铁街、幸福街、永康街、永兴街连成一条线,总长两公里多,并且连着几条长长的小巷。

街上的房屋大多是木质结构,木柱、木门,再配上小青瓦。古老建筑群的规模庞大,目前留存上百年的木楼有好几处,像禹王宫、万寿宫等几处大型古建筑,原貌大多保存了下来。

尽管屋上的青瓦已经布上了尘丝,门窗已经有些斑驳陆离,那些后院深巷已经没落冷清,但老街韵味犹存,依然是生意兴旺。逢场日,卖镰刀、锄头、犁耙的,卖粮油副食的,卖蔬菜百货的,卖鸡鸭鱼肉的,卖竹编竹器的,卖叶子烟的,各行各业都喜欢往这里挤。老街,似乎总有不散的宴席。

在长乐镇,每一条街道都有历史的渊源,每一个地名都有一段难忘的记忆。比如打铁街,就是因为这里有众多铁匠铺而得名;比如牛市坝,也是因为这里历来是川东北地区最大最闻名的耕牛交易市场而得名。牛市坝的耕牛交易多年来一直是很热闹的。牛市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七准时开市,腊月二十四才闭市。据资料记载,每遇逢场,春夏天早上六点就开市,直到下午六点才闭市;秋冬天,早上八点开市,下午五点闭市。那些从四川巴中、达州等地方来的牛贩子,为了不误生意,就提前住在旅馆里等候。繁盛的时候,每个逢场天,可交易几百头甚至上千头耕牛。直到最近几年,长乐的牛市才慢慢冷落。

老街

古镇的老街,我确信不是用来逛的,而是要拿来品的。只有用心去品味,去回味,才能在那些不起眼的人文遗存中找到历史的承载,才能从街头巷尾那些居民散漫和悠闲的生活中回想起悠悠往事和沧海桑田。

长乐镇最负盛名的文化当数火龙了。舞火龙、烧火龙的传统,在长乐历史悠久,据传始于清代。

长乐火龙一般为9至15节,均为单数,寓意“九五至尊”,代表吉祥、喜庆。火龙的主骨架由竹条编制而成,龙身由白色的麻布制作,龙鳞用油漆绘制而成,龙爪用竹制的灯笼代替。长乐火龙最鼎盛时期有11条之多,几乎每一条老街都有火龙。

那时,人们对舞火龙是很重视的。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就开始扎火龙,然后由当地威望较高的人士进行“开光”。正月初十的白天,火龙就正式“出龙”,到场镇上游行、“钻阁子”“打帖子”。所谓“钻阁子”“打帖子”,就是以请帖的形式告知场镇居民,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做广告宣传。到了正月十二晚上便可以“烧龙”了。

“烧龙”是舞火龙的一个主要环节,由本地人用木炭、雄黄、少量火药制作的烟花喷到舞龙者的身上,或者火龙舞到哪户门前,哪户人就燃放土制爆竹。尤其以正月十三、十四两天晚上最为热闹,“烧龙”也最为激烈。到了正月十五,舞龙者将再次“钻阁子”给各家各户拜年,晚上舞龙者还进行一场“谢龙”仪式,然后将火龙蜷在一堆,龙头朝上,用火焚之。

这舞火龙、烧火龙的习俗,就一辈接着一辈传承下来。最兴盛的时候,长乐的舞龙队伍有200余人,因此被命名为四川的“火龙之乡”。长乐火龙曾两上央视,闻名全国。

当地老人介绍说,“火龙”骨架为竹子编成,与川北一带司空见惯龙身用纸糊不同,龙的身子以往是用麻或布裹成。之所以采用这种材料,目的为避免火灾,以确保舞者安全。

每到舞龙时,当地家家户户都要制作烟花。一硝二磺三两炭,有的还加点铁粉。更有甚者,在里面加入腊肉皮子,燃起来有“砰砰”响声,有惊无险。

当地人认为,谁家的烟花制作得多、制作得好,来年就吉祥,则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因此,为图吉祥,有的人家烟花制作费用甚至上千,有的人家燃放烟花时,还请人打锣,请人燃放。

长乐火龙传承人之一吴德中,对火龙是记忆犹新。吴德中说,他从18岁就开始拜当地老舞龙人为师,学习舞龙技巧,到现在已经有40多年了,如今扛起了耍“龙头”的重任。他兴奋地回忆说,重达近20斤的龙头在自己的手中能上下翻飞,带领身后的龙身做出一个个盘旋、翻腾、滚身等动作。耍到兴奋处,还即兴吆喝几声,和队友们给现场的观众表演一个“龙盘身”。

随着岁月的流逝,长乐如今的“火龙”表演已有了变化,围观者不再用硫黄、铁花等向舞者喷射了,而是改成了冷烟花。2018年8月,在南充举行的平昌冬奥会“熊猫队长”交接仪式上,火龙表演《龙腾盛世》还成为开篇节目。

一条龙,传承文脉;一条龙,舞动城乡。火龙,已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

数百年来,这里最有区域特征的传奇名片,就是长乐话。正宗的长乐人,只要开口,一下就会暴露身份。有人曾形象地描述说:“长乐人说话像唱歌。”遇到长乐人,往往从开玩笑起,说几句长乐话——“上该(街)卖周(竹)子,卖了周子打冻(桐)油。”不管认识的、不认识的,这“敲门砖”一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原《南充县志》记载,长乐话流行地包括长乐片区的七八个乡镇,会说长乐话的人共9万多人。但奇怪的是,有的村子隔一条小河沟,两边的人说话口音不同,好多词汇也不一样。有专家分析,长乐方言岛的形成,与移民运动“湖广填四川”有关。长乐片区的移民来自湖南古靖州(今贵州天柱县)一带的汉族与侗族杂居地,而长乐话就是靖州底层方言长期演变的结果,这长乐话其实是300年不变的袅袅湘音。

长乐古镇上保存下来最具特色的古建筑是禹王宫。这座老建筑始建于清嘉庆乙丑年(公元1805年)。其建筑主体为三重四合院格局,以砖木为主,风貌古朴,气势雄浑。墙砖上,都烧制有“禹王宫”三个字,至今还能清晰看见。这些砖宽而厚,是现代用砖的两倍大。据计算,这样的砖头有近10万块。当地的老人说,新中国成立前门牌上还留有一副龙飞凤舞的对联——上联:长乐千古;下联:顺庆万年。横批:明德思远。

禹王宫,不只是几幢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记载。在“湖广填四川”的进程中,来自湖广的移民在各地修建起了气势恢宏的禹王宫,长乐的禹王宫就是当年移民到长乐一带的湖广人建造的。这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经繁华后,逐渐被岁月红尘淹没,但其文化价值不可磨灭,它不仅见证了“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而且成了破解长乐方言的“密码”。

……

变换的是时空,不变的是情怀。如今,延伸的乡音乡情、传承的文化文脉,有如陈年老酒,沉淀出特有的韵味,流淌着、飘散着。

(作者简介:周汉兵,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2025年2月7日《中国妇女报》周汉兵 文/摄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