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气息越来越浓,亲朋相聚,免不了喝点小酒。随着大家对身体健康的日益重视,宴请中“小酒怡情,豪饮伤身”的劝诫多了起来,共同饮酒者的法律风险逐渐得到公众的关注。这酒怎么喝才能保护好自己和亲友?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法官带来了相关解析。
三轮续摊,共饮者需承担责任
王某和李某、刘某等六人相约吃饭,其间王某喝了三四两白酒。紧接着,一行人又前往KTV唱歌,并饮用了啤酒,次日凌晨前往烧烤店续摊并喝了啤酒。王某又随李某到家中,两人继续饮用了一两白酒。次日,李某起床后发现王某没有呼吸、身体僵硬,报警后确认王某死亡。王某的继承人起诉共同饮酒的其余五人。法院认为,包含刘某在内的两人中途离开,不清楚王某的醉酒情况,其余人员没有对王某持续饮酒、大量饮酒的行为予以制止,作为共同饮酒人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法官提示:共同饮酒是正常的人际交往行为,但应注意饮酒限度。参与人如存在大量饮酒、多轮饮酒等行为,其他参与人有相应的注意义务,应当予以劝阻,并进行妥善照顾,否则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酒后无意识,共饮者未尽照顾义务需担责
赵某与朋友陈某等人聚餐、饮酒,其间七人饮用了三瓶白酒,赵某出现了手抖无力、反应迟钝的现象。此后,陈某等五人将赵某送回家中,待赵某睡着后离开。次日,陈某到赵某家中,发觉异常,拨打120后确认赵某死亡。赵某亲属起诉了共同饮酒的陈某等人。
法院认为,赵某离开吃夜宵的饭店时已经步履不稳,属于醉酒引起的危险状态。其他共饮者应对赵某负有扶助、照看、护送等妥善安顿的救助义务,陈某等人虽将赵某送至出租屋,但之后众人离开未留人员照看赵某,履行救助义务不完全,主观上存在疏忽大意,构成共同的轻微过失,应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法官提示:共同饮酒人的注意义务包括饮酒中及饮酒后,对于处于意识不清、不能自理的醉酒人员,其他参与人应当尽到必要的照顾义务,以该醉酒人员脱离危险状态或有家属或医护照看为止,照护义务履行不完全,仍有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及时救助送医,共饮者无责
孙某受到合作伙伴吴某邀请参加聚餐,同桌的人员中有人饮酒,有人喝饮料。当天晚上8点,众人发现孙某趴在桌上,于是将孙某扶至包厢外,并拨打120急救电话。吴某等二人随救护车送孙某至医院,并通知孙某家属。次日零时20分,孙某经抢救无效被确认死亡。孙某家属起诉吴某等人。
法院认为,没有证据证明聚餐期间存在不当劝酒、灌酒、强迫饮酒等行为。且从孙某被发现醉酒趴在桌上到吴某拨打120急救车最长不超过半小时,其间吴某等人随车到医院并等候至半夜,并及时通知家属到场,上述行为,可认为已履行了合理的救助义务,因此吴某等人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法官提示:该案提供了较为标准的醉酒人员酒后照护方式,分别为时刻关注聚餐饮酒人员状态、发现异常及时送医、陪同就医并通知家属。虽孙某不幸去世,但其他参与人已穷尽其能,不应苛责他们承担赔偿责任。
说法
喝酒本身不直接产生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只有在共同饮酒人存在两类不当行为时,才会构成违法,带来不利后果:饮酒中存在不当行为,如强行劝酒、逼迫饮酒、许诺条件饮酒等;饮酒后的不当行为,如醉酒者处于危险状态时,同饮者未给予照顾、扶助、妥善安顿等。
避免违法也要从保护自己和保护同饮者两方面做起:一方面,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明知自己的健康状况不适合饮酒或不愿饮酒的情况下,应当明确予以拒绝。所以,相约饮酒或参加聚餐时,每个参与人应当注意饮酒适量,不宜大量急速饮酒,如有身体不适应当及时就医。另一方面,不应对他人强行劝酒、逼迫饮酒、许诺条件饮酒,也应对此类行为明确予以拒绝、劝阻。最后,聚会结束后,组织者以及各参与人也应当注意其他参与人的状况,尽到扶助、照看、护送义务,不应放任醉酒者处于危险状态。
(2025年1月24日《上海法治报》张曼婷)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