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内蒙古:乡风文明有新韵 移风易俗焕新颜

2025-01-22 16:23:05 来源:《内蒙古日报》 -标准+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内蒙古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推进移风易俗、倡导乡风文明,广大农村牧区群众从思想上形成自觉、制度上形成规范、风气上形成氛围,依托乡风文明“软实力”筑牢乡村振兴“硬支撑”。

农闲时节,兴安盟突泉县宝石镇文化体育馆又热闹了起来,各村文艺爱好者积极登台表演,或唱歌或跳舞或进行诗歌朗诵……各村群众纷纷涌来观看精彩演出。演出间隙,村里的志愿者上台开展村规民约宣传,逐条分析这些约定条款对老百姓的好处,台下村民们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在包头市固阳县怀朔镇,为了改变村民办宴席时铺张浪费、要高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当地从“代东”身上先下手。将11位村“两委”班子成员培养成移风易俗代东队,对每次宴会举办的形式、规模、流程给予合理引导。有了代东队“撑腰”,办事宴的村民不再背负舆论压力,慢慢地,思想也就转变了。

乡风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基石,一头连着家庭生活,一头连着社会发展,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铸魂工程。近年来,内蒙古各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农村乡风正气得到广泛弘扬,铺张浪费、大操大办、高额彩礼等陈规陋习逐步遏制。越来越多的村镇建立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村规民约“四会一约”制度。如今,走在干净整洁的村头巷尾,总能与文明不期而遇,一幅幅彰显幸福底色的文明画卷正在农村牧区各个角落徐徐展开。

破旧立新 倡导文明新风

“记得我们小时候,村里办红白事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现象严重。一到冬季,随礼的钱就能把人愁死,胡吃海喝几次,一年收入没了……”

“丧事大办显孝顺,婚事大摆图热闹,举债建房撑面子,那个时候谁家不这么干,左邻右舍都看不起你。”提起以前的陈规陋习,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白庙子镇前一间房村的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个不停。

为了加大对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婚嫁陋习的治理力度,该村在2024年重新制定村规民约时,专门更新了移风易俗等内容,对红白喜事采取约束性措施。

“你们就应该自觉抵制高价彩礼,不要把仪式和婚俗作为衡量婚事的标尺……”白庙子镇妇联主席云春燕经常结合生活中的身边事,引导身边的年轻人要转变思想观念,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

“金钱不是衡量幸福的标准,不能让高额彩礼绑架了美好婚姻,我们不要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作为土默特左旗抵制高额彩礼的志愿劝导员,郭彩英打听到周围有准备举办婚礼的家庭,她便第一时间上门劝导,长辈们一定要改变思想观念,打破陈规陋习。

2024年,土默特左旗多部门共同行动,通过开展相亲会、设立承诺签名墙、成立抵制高价彩礼志愿劝导队、开展普法宣传、在婚姻登记处为领证青年发放倡议书等形式,全面革除婚俗陋习。

在兴安盟科右中旗,为打通移风易俗宣讲“最后一公里”,2024年该旗以“村里人讲村里事、村里事教育身边人”为主题,打造了接地气且群众喜爱的《村闻联播》节目。“我们这个节目主要是将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孝老爱亲、文明新风、国家政策、产业发展等,用乡音土语讲出来,让群众在参与中知悉恩从何来,惠在何处。”负责该节目的科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村闻联播》已在“文明科右中旗”微信公众号上发布节目视频20期,463名农牧民群众参与录制,累计播放量达76730多次。主播主要由各嘎查第一书记、党支部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后备干部、普通群众等轮流担任。下一步还将根据实际情况,扩大播报范围,让更多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益。

党员引领 带头树立榜样

“儿子结婚时,我把餐标从1000元降到800元,婚礼流程也优化了5项。刚开始亲戚们还有点顾虑,怕别人说闲话,最后大家都认同,说我带了个好头。”包头市固阳县怀朔镇兴圣公村党支部书记郭四根作为当地移风易俗代东队的成员,率先垂范,带头践行新风正气,受到了群众一致好评。

随后,郭书记大哥在嫁女儿时也未收彩礼;邻村杨家在为女儿举办婚礼时,也通过简化流程、少收彩礼,为新婚夫妻节省了1万多元。现在,整个兴圣公村红事宴的礼金平均下降了100元,以前结婚动辄二三十万的彩礼,现在不要彩礼和彩礼下降的家庭占比超过60%。

为了从思想上改变村民的旧习俗。2022年5月,固阳县将11位村“两委”班子成员组成移风易俗代东队,开展了“邀你算清明白账”活动。村民在填写调查问卷过程中都表示红事宴不挣钱,白事宴亏钱办,并且家家办事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餐桌浪费现象,礼金上涨也成了负担。

针对村民们的苦恼,代东队首先从奖励入手。对于能够带头践行降餐标、降礼金、减彩礼的村民给予“道德积分银行”奖励,并且给予认领怀朔镇星级文明户中的“移风易俗星”。为了扩大宣传范围,代东队自成立以来,开展移风易俗宣讲活动67场,累计服务“红白事宴”68场。在婚事新办成为新风尚的同时,白事简办也效果显著。之前当地老人去世家属都要请3班鼓匠,现在很多人家都改成了1班,仅这一项就能节省花费近1万元。

在实践和宣讲的双重努力下,代东队不仅为每场宴会平均节省5000元左右,而且还全面破除了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相互攀比等陈规陋习。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为了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各村采取“支部牵头、党员带头、代表参与、村民审议”的方式,立足聚民意、接地气、树新风,把村规民约与村委会当前的工作相结合,并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和建议,通过不断修订完善,实现“量体裁衣”,让村规民约上合政策、下顺民心。

2023年,乌审旗嘎鲁图镇沙沙滩村——村规民约口袋书“约”出文明新风移风易俗案例在自治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评选中荣获优秀奖。如今,走进沙沙滩村,除了看得见的环境悄然发生变化,看不见的民风也正润入心田,村里的大小事务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私搭乱建变少、邻里互帮互助增多、家庭关系更为和谐。

群众参与 共创文明家园

隆冬时节,广袤的土默川大地上,处处洋溢着农牧民冬闲的喜悦。村民们积极参与丰富的文艺活动,其间还频繁地讨论着一些新词:低彩礼、积分制、红灰黑榜、道德超市……

“家里家外收拾得干干净净,不仅自己住着舒心,邻里之间也能相互学习。我们平常看到大门外有垃圾都会主动打扫,毕竟整个村子的环境卫生好了,每个人都受益。”今年67岁的李秀兰是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小里堡村村民,因为环境卫生搞得好,每次评比都能得积分。等攒够一定数量的积分,就能去村里的道德超市换取日用品。

“为推动乡风文明,我们设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红灰黑’榜,全村划分成10个片区,每月开展一次评议活动,同步设立道德超市,对于积极参与村内理论宣讲、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对遵纪守法、移风易俗、孝老爱亲等方面走在前列的村民,进行积分兑换奖励。”毕克齐镇小里堡村党支部书记黄金豹信心满满地说,为拓宽民声反馈渠道,村里还设立了“您来问我来答”的“民生回音壁”,实现了为民服务与民生需求的高效对接、高质量落地。

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在推动移风易俗方面,同样注重群众参与、故事分享、积分管理等举措,形成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尚。目前,当地通过村民议事会共同商讨,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及积分制办法,以35个“文明团结超市”为抓手,推行积分制管理,让群众成为文明新风的制定者、执行者、评议者和受益者。

近年来,内蒙古各地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宣传、监督作用和村规民约的约束和教化作用,进而让村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发展,形成了基层自我治理的长效机制。

移风易俗树新风,乡风文明展新貌,这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但是,移风易俗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长期的坚持和努力。文明,始于心,践于行。当前,内蒙古各地正通过“讲”在平常,“做”在日常,“抓”在经常,持之以恒地推进和践行移风易俗、基层治理,重塑乡村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不断为乡村善治摸索可靠路径。(记者 李国萍)

短评

让文明乡风 浸润和美乡村

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人多了,讲排场、比阔气的人少了;生活情趣丰富多彩的人多了,沉迷打麻将、打牌的人少了;爱护环境卫生的人多了,乱丢垃圾、乱排污水的人少了……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一场深刻的乡风文明变革正在悄然发生。一项项有力举措破除乡村的陈规陋习,一个个典型模范带动乡亲们见贤思齐,一场场演出宣讲让新风正气浸润人心,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移风易俗则是提升乡风文明的关键。曾几何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等歪风陋习,不仅加重了农牧民的经济负担,也带坏了乡村的社会风气。移风易俗,就是要改变这些不良习惯和风俗,树立文明、节俭、科学的理念,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让乡村大地上的人们生活更幸福。

俗话讲,“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内蒙古地域辽阔,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也各有特点。移风易俗既要精准革除不正之风、不良之俗,更要尊重群众意见和乡村实际,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因地制宜、推陈出新,将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延续下来的好传统、好习惯融入村规民约,在传承与创新中形成与时俱进的新风俗,让孝老爱亲、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勤俭节约等中华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弘扬时代新风尚,最是文化润人心。乡村经济发展了,农牧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更多了。为农牧民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也是塑造文明乡风的题中应有之义。丰富多彩的北疆文化包含着大量根植于乡村的民间艺术、传统民俗等,最为群众所熟悉和喜爱。挖掘利用好这些文化宝藏,不断赋予其时代内涵,创作更多反映新时代新气象新风尚的好作品,让移风易俗的理念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人心,文明新风尚的种子也就在潜移默化中播撒到了千家万户。

移风易俗是一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长期工程。立足乡情、科学引导,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断培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农牧民的精神风貌,让淳朴清朗的文明乡风激荡在北疆大地,内蒙古乡村振兴的多彩画卷定将更加美丽。(袁宝年)

链接

农村牧区移风易俗怎么做?内蒙古四部门印发倡议书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需要人人参与。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文明办、农牧厅、妇联四部门印发《农村牧区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倡议书》,引导广大农牧民一起“破陈规、除陋习、传文明、树新风”,自觉做新风正气的积极倡导者、主动传播者和自觉践行者。

风气变,干劲足。好风气是推动力,更是凝聚力。倡导弘扬新风正气,遵守公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传播文明社会的新思想、新观念。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营造文明和谐的家庭环境。破除陈规陋俗和封建迷信,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公约、居民公约和村规民约。

让为爱“减负”的新风扑面而来。倡导农牧民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婚事新办,以参加集体婚礼、家庭婚礼、社会公益活动等方式,举办节俭适度的婚礼。坚决抵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低俗婚闹和封建迷信等活动。

缅怀追思,重在心、不拘形。弘扬孝老敬老风尚,树立厚养薄葬新观念。提倡丧事简办,采取鲜花代替纸钱、丝带寄托哀思,用踏青遥祭、网络祭祀、集体公祭等方式表达对逝者的缅怀,遏制大操大办、炫富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提倡树葬、花坛葬、草坪葬、骨灰散撒等生态安葬方式。

喜事简办,让幸福回归纯粹。倡导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美德,在生儿育女、升学入伍、生日庆典、乔迁新居等喜庆事宜时,自觉抵制盲从攀比、跟风宴请,做到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倡导合理人情来往,不讲排场、不比阔气,亲朋好友间通过一个花篮、一条短信、一句问候等方式表达贺意,增进感情,自觉除陋习、树新风。

欢声笑语度佳节,文明新风暖人心。倡导通过电话、微信等拜年方式来表达亲情、友情,改变陈旧的过节方式,做到文明过节、简约适度,坚决遏制“舌尖上的浪费”,践行“光盘”行动,养成文明健康餐饮习惯,不在禁放区燃放烟花爆竹,保护生态环境。

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率先垂范。倡议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抵制大操大办,落实婚丧嫁娶新风,争做移风易俗的宣传者、倡导者、传播者。严格执行党员操办婚丧事宜规定,教育引导亲朋好友和身边群众养成良好风尚,及时劝诫、制止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行为,做移风易俗的引领者。

(2025年1月21日《内蒙古日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