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好友渡过难关,以自己的名义向网络平台贷款,然后转借给朋友使用。谁料,钱借出后,两人因还钱一事反目成仇。那么,双方之间的借贷行为是否有效,这笔借款能否要回?近日,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借款纠纷案。
案情
2021年3月,小阳因生意资金周转困难向小美借钱,因俩人是很好的朋友,所以即便小美手头也不宽裕,为了让好友摆脱资金困难,她还是从某网络平台贷款30万元,转借给小阳使用。收到钱后小阳向小美出具借条一张,写明,“小阳向小美借款30万元,借款期限3个月,按月还款,还款根据后附还款计划表执行,如未按此表执行,则违约责任为利息翻倍。”拿到钱后,小阳按约定偿还部分借款后失联,小美为维护自己的权益,遂将小阳起诉至人民法院,要求小阳偿还剩余借款本金,并双倍支付逾期还款的利息。
判决
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后认为:原告小美从网络平台以贷款方式取得款项后转借给被告小阳使用,违反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年二次修正)》的第十三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无效:(一)套取金融机构贷款转贷的……”所以,原、被告之间的借贷合同应属无效,被告因借贷合同无效取得的借款本金在扣除已偿还的部分后,应当予以返还。原告要求被告双倍支付逾期还款的银行利息11262.5元的诉求不能得到支持,应依法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计算资金占有期间的相关利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最终判决被告于本判决生效后15日内偿还原告借款本金217448元,并支付利息1353.24元。
说法
承办此案的法官表示,朋友之间因资金周转发生借款属于正常情形,但出借资金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出借人的合法权益才会受到法律保护。套取网络平台的资金出借给朋友的行为,不仅违反了民间借贷出借人资金来源应为自有资金的规范要求,也违反了贷款时所承诺的贷款用途,扰乱了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如果遇到朋友无法还款的情况,既会造成自己的财产损失,严重的可能会造成自身无力偿还网络平台贷款本息从而影响个人征信。此外,倘若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给他人的,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还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官提醒大家,从网络借贷平台申请贷款后再转借他人使用,是违法行为,“两肋插刀”时切莫大意,“套娃式”借贷不可取。
(2025年1月17日《青海法治报》记者 马憬玙 通讯员 郭雪青)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