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事关农村生态建设、百姓民生福祉,去年以来,山西省生态环境部门以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被列入省政府2024年民生实事为契机,加强统筹协调,强化部门联动,坚决打赢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并积极健全长效机制,巩固现有整治成果,做好治理后的管理养护,让百姓感受到“长治久清”,持续提升百姓生态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因地制宜治理 实施“四大工程”
“坑塘已经成为我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了。”“孩子们可以在这儿玩耍嬉戏,老人们可以悠闲地聊天下棋。”1月9日,记者在吕梁市文水县南安镇北胡村采访时,村民们纷纷对村里治理后的坑塘赞不绝口,表示这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体现。
北胡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型村庄,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有一处面积约4000m的坑塘。一直以来,由于生活污水直排坑塘以及坑塘底泥淤积等问题,该坑塘水体发黑发臭,夏季丰水期,水底积聚的大量污物漂浮至水面,冬季枯水期则是底泥裸露,臭气弥漫,严重影响北湖村人居环境。
在治理过程中,生态环境部门采用“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后期管护”的总体思路,封堵所有工业排污口,将生活污水排口接入新建截污渠道,在坑塘周边设置围挡,防止垃圾倾倒入坑塘。同时,在坑塘周边设截水沟,前期雨水等污水截流至污水泵池,由排污管道或通过吸污车输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彻底清理现有坑塘内污水、垃圾及淤泥,垃圾经专业筛分后,由专门机构妥善处置,污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或作为农田灌溉水,淤泥清理至空地翻晒干后填埋处理。为达到长期净化水质目的,防止治理后反弹,他们还采用铺设生态护岸、恢复水岸生态空间、提高污染拦截、种植水生植物,提高自然净化功能。此外,还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联动、各负其责”的管理机制,形成“一坑一档、一坑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从加强宣传入手,制定村规民约等方法树立村民正确的环保和治理意识。
2024年,像北胡村坑塘这样,经过治理水质得到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有效恢复的黑臭水体,山西共完成70个,并累计铺设污水管网91千米,清理垃圾2.2万立方米,清理淤泥39万立方米,修建生态护岸6.9万平方米,种植植物6.4万平方米。
在治理过程中,山西省还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纳入全省“千万工程”精品示范村、提档升级村建设范畴,因地制宜实施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系连通、生态修复四大工程,推动农村黑臭水体系统得到治理。
突出治理成效 推进“四个振兴”
“我从上海专门过来铁佛寺旅游的,铁佛寺的二十四诸天造像令人赞叹,更想不到的是在铁佛寺周边的农村,环境也非常优美。”日前,来自上海的游客许佳佳告诉记者。去年,随着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持续火爆,取景地晋城高平米山镇米西村铁佛寺热度不断攀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明显增多,米西村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
在治理农村黑臭水体过程中,针对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山西坚持融入当地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文化复兴一体推进。像米西村,就将黑臭水体治理融入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将原先村庄内1.04公里黑臭水体纳入高平市东仓河生态修复治理工程中,投资1582.88万元完成了控源截污和河道治理,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群众身边的“山水画”,重现“一汪碧水绕古村”的画面,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众多游客前去打卡。在去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还对此点赞。
山西积极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不仅着眼于环境改善,还把生态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结合起来,不仅用实实在在的成效提升农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而且以乡村旅游、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基础,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与关联产业有效融合,一体化实施,实现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晋城市通过治理太行一号线沿线村庄的黑臭水体,助力提升村庄旅游收入,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黑臭水体所在的大阳、良户等古村镇旅游收入同比增加10%。泽州县巴公镇靳庄村积极探索“农业废弃物—生猪养殖—有机肥加工—农作物”立体循环种养模式,农业废弃物作为猪饲料,猪粪堆肥还田,养殖污水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实现了农业增产、减污、循环协同发展。文水县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聚焦畜禽养殖污染突出问题,建成8座畜禽粪污处置站和1座牛粪加工生物质燃料处理中心,探索建立“粪污收集清运,集中深加工处理、生产生物质能源”的全流程产业链,推动畜禽粪污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创新工作机制 强化“四个保障”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山西各级各部门坚持“问需于农”“问计于农”“问效于农”,充分听取农民群众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意愿和需求,积极引导村民以适当方式参与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长效管护,将老百姓满意作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成效评判标准之一,让群众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中有更多的参与度、幸福感。通过实施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切实改善了当地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带动乡村人口回流,老百姓对治理成效交口称赞,构建了和谐融洽的干群关系,极大调动了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村委会的群众基础和凝聚力也得到了明显增强,进一步强化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助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机制,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在治理过程中,山西省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联合省财政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及6市生态环境局成立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专班,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跨部门合力,并建立专班推进、会商协调、调度通报、督导推进四大机制。还印发了《关于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实施意见》《扎实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办实办细办牢民生实事工作方案》《压实属地责任常态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摸排调研工作机制》,推动农村黑臭水体统筹治理、系统治理、长效治理。大力抓项目库建设积极争取中央资金,设立省级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与金融机构建立绿色金融业务合作,构建“地方为主、中央及省级补助、社会参与”的资金筹措机制。
特别是在技术方面,联合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专家组赴吕梁、晋城等农村黑臭水体集中地市开展现场帮扶指导,及时解决地方在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协调各方技术力量,全力保障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山西省通过治理农村黑臭水体,切实解决了老百姓房前屋后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乡村正成为美丽山西的重要体现。
(2025年1月16日《山西日报》记者 程国媛)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