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企业不敢欠薪、不能欠薪,这不仅关乎农民工的家庭冷暖,也事关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为此,要从治理机制上持续探索、在欠薪执法上提升效能、从政府责任上协同发力,让欠薪顽疾得到根治。
又逢岁末年初,又到了农民工结算工资之时。近日多则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的好消息传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强化欠薪治理 保障劳动权益”新闻发布会,公开治理欠薪冬季专项行动的有关部署安排;江苏省等多地对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风险和隐患的单位点名通报,督促企业限期整改;多个基层法院积极行动,对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优先执行,帮助农民工拿到欠款。在一系列“组合拳”发力下,不少农民工得以安“薪”过年。
一直以来,农民工都是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建筑业、服务业乃至高端制造业等各个行业,都有他们努力工作的身影。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大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们的工资报酬更是整个家庭的重要经济支撑。在农民工就业较为集中的建筑行业,过去受行业内工资发放制度影响,经常会发生拖欠工资的情况,尤其一到年底结算工资的高峰期,欠薪问题就会频频出现,引起社会各方重视。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不少保障农民工就业和劳动报酬的法律和政策,地方政府配套实施了对欠薪企业点名通报的惩戒措施,从制度层面有力约束了企业欠薪行为。从执法行动来看,治理欠薪行动已经连续开展多年,在关键时节为广大农民工实现劳有所得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绝大多数农民工顺利拿到了工资。有数据显示,从2024年年初截至12月中旬,全国各级法院共执结涉农民工案件约6.9万件,执行到位金额17.2亿元。执行金额之大,反映了国家对于保障农民工劳动报酬的重视力度,从侧面凸显了欠薪难题的复杂性、顽固性,同时说明治理欠薪要保持“进行时”,探索更多强有力的制度和手段。让企业不敢欠薪、不能欠薪,这不仅关乎农民工的家庭冷暖,也事关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为此,要从治理机制上持续探索、在欠薪执法上提升效能、从政府责任上协同发力,让欠薪顽疾得到根治。
首先,要持续完善治理欠薪机制,构建防治并重的治理格局。从防范制度来看,2021年《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规定》正式施行,要求工程建设领域总承包单位在银行设立账户,并按照工程施工合同的一定比例存储保证金,提前为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预留出专项资金。若总承包单位能够做到“只分包工程、不分包责任”,将专项资金“应留尽留”,农民工被拖欠工资时,便不会无处取酬。不过,鉴于欠薪问题的复杂性,各地有必要细化治理规定,从制度上明确权责归属和处置流程,协助企业确定保证金的存储比例和方式。更重要的是,要采取措施督促企业履责,形成倒逼机制。例如有地方将施工企业落实工资保证金制度与诚信挂钩,对未发现工资拖欠、按要求落实制度的企业采取优惠措施,对拖欠工资的企业列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并提高存储比例,通过正反发力推动企业履行工资支付主体责任。
其次,要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执法手段,抓实公平与效率。提到农民工讨薪,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难”。这种“难”不仅体现在最终能否拿到钱,还体现在维权过程的难易程度。倘若让农民工花费大量时间在维权上,就必然会影响个体的获得感,进而影响公平正义的实现。因此,欠薪执法必须从“快”字入手,立案要快,对接职能部门要快,对企业执行更要快。最高人民法院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及,在今年春节前的专项治理行动中,各级法院将落实欠薪案件绿色通道和“一站式”诉讼服务,综合运用调解、和解、督促执行、强制执行等手段,及时兑现农民工诉讼权益。接下来,能否用好专项治理行动这把“利剑”,让在诉农民工能够高效便捷地维权讨薪,考验着各级法院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执行力。
最后也要看到,在对农民工权益进行保障时,不能只关注结果,还需对劳动者背后的企业予以支持,因为只有让企业稳住了“根”,劳动者才能保得住“薪”。经济社会的发展韧性,正是由这一个个具体的劳动者、一个个有活力的企业支撑起来的。地方政府有责任主动了解企业发展,从政策层面对企业提供必要支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难题、提升自身发展实力。从这个角度看,治理欠薪行动要充分考量企业欠薪原因,是主观不愿发,还是客观没钱发,并采取不同的处置方式,平衡好企业与农民工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在保障双方权益的同时,避免挫伤企业的积极性。对于生活确实有困难的农民工,地方政府还要拿出实实在在的生活补贴和资助,为农民工在特殊时期“兜”住底、“兜”好底。
年节将至,望广大农民工朋友都能“薪”有所安,开“薪”回家,安“薪”过年。
(2025年1月15日《农民日报》刘诗麟)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