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披露,广东省惠来县环保部门在对辖区神泉镇环保执法中,对全镇114家海产品加工企业进行监督检查,选择性地对安装了污水处理设备的6家企业实施了处罚,分别处以15至30余万元不等的罚款,而另外一些没有安装污水处理设备的厂家却顺利通过抽检。几家受罚企业不服环保部门的处罚决定,愤而提起行政复议。此次“处罚事件”一时间在揭阳惠来业内引发广泛关注和争议。
行政复议到目前为止虽然尚无结果,但媒体披露的“选择性执法”问题如果真实存在,那必然形成这样一种结果:积极安装污水处理设备的6家企业因为受罚而灰心丧气,而那些消极对待环保检查的加工厂家必然暗自庆幸而怠于污水处理。如此执法,到底是在支持环保还是损害环保?
作为以海产品加工为支柱产业的地方,环保工作确实异常重要,工作任务之繁重也可想而知。也正因为如此,环保执法才更应该严格依法,并通过依法、依规、依程序让受管理企业感受到公平公正,从而自觉遵守法规,依法经营。
保护环境从职能上讲是环保部门的职责,但从内在需求上,也是包括当地企业在内的居民的整体愿望——环境污染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引发疫病,当地居民包括相关企业对此显然一清二楚。只要加以正确引导、规范管理、依法执法,当地居民和企业无疑会自觉配合。
问题在于,在惠来引发争议的“选择性执法”若背离平等条件,这种选择性执法就极易违反合理行政原则。合理行政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必须公平公正地对待行政相对人,不得出现明显的偏差或歧视。当行政机关面对同等情形或基本相似的情形时,应当作出同等的或相近的处理。
有关专家指出,在监督不力的情形下,选择性执法的结果可能大大偏离其执法的最初目的。执法主体一旦脱离监督,便可能随意执法,为权力寻租提供空间,这样不仅难以维护法治秩序,而且其执法行为的合法性、执法部门的廉洁性和效率性也将受到更多的质疑。当前被非议最多的“趋利性执法”乃是这类选择性执法的另一变种。
在具体的法律适用上,有些地方的行政执法机关往往有一种错误倾向:部门法规赋予其管理的职权常常履行不到位,俗称懒得管;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明文规定能够减轻、从轻、可以不予处罚甚至不能处罚的规定则视而不见,以致擅自处罚或者加重处罚。老百姓背后对此鄙夷地称为“拿着鸡毛当令箭”。
1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着重介绍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关情况。其中特别引人关注的是,该《意见》针对困扰企业的检查标准不透明、不一致问题,明确要求向社会公布检查标准,对不同部门检查标准存在冲突的,要主动进行协调,避免因标准不一致导致企业无所适从。这一要求得到落实,无疑会大大减少选择性执法导致的诸多问题。
毫无疑问,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这个《意见》释放了令人鼓舞的强烈信号,所有行政执法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着力解决涉企行政检查中的突出问题,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健康发展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中民)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