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南京:执规划之笔,绘苏韵宁乡,赋能乡村振兴

2025-01-03 15:55:47 来源:《新华日报》 -标准+

走进南京佘村,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落展现着“金陵古风第一村”的独特风采。在这片仅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7家风格各异的“村咖”集聚,吸引众多“小川藏线”骑行爱好者前来歇脚。每一缕咖啡香与每一次车轮的转动,都成为南京城乡融合的生动实践。

南京,有着兼具“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独特空间结构。2024年,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以推动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村庄规划编制为核心,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南京模式”,为乡村发展描绘出一幅美丽蓝图。

加强全域统筹,完善顶层设计

南京加强全域统筹,秉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理念,构建起完善的乡村规划体系。

在规划编制方面,建立“544”国土空间规划传导体系,加强市、区、镇(街道)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间的传导与深化,确保各级规划有效衔接,共同引导乡村发展。针对无需编制村庄规划的区域,出台“通则式”规划管理规定,明确农村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保障路径,实现乡村规划管理全覆盖。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技术标准与审查制度。细化《江苏省村庄规划编制指南》要求,制定多项地方技术标准,规范规划编制管理工作。建立市、区两级“分级分类”审查制度,通过第三方审查、处室预审和局内审查等多环节把关,确保规划成果质量。同时,以“一张图”建设为依托,开展村庄规划“一张图”建设,对接行政审批系统,实现规划成果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当下,村庄规划工作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涵盖空间规划内容,还包括发展规划和项目策划内容。为了增强村庄规划弹性,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加强乡村地区潜力空间统筹谋划,通过创新采用“储备区”预控的模式,在村庄规划中明确村庄居民点储备区和乡村产业项目储备区,满足农民住房改善需求,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统筹处理村庄建设需求,为乡村未来发展预留充足空间。这种做法不仅优化了乡村的空间结构,更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提供了灵活调整的余地。

截至2024年,南京466个应编村庄规划全部获批,全市实现乡村地区规划管理的全覆盖,有力促进了乡村地区国土空间资源优化,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全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蓝图。“田成片、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村成景”,这不仅是对美丽乡村景象的描绘,也是南京乡村规划取得成效的真实写照。

立足实际、面对堵点、精准施策,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定期收集整理共性问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先后组织召开了20余次培训会及讲解会,累计培训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以及自然资源条线、规划编制单位等群体共计1000余人次。

展现“金陵村韵”,绘就多元乡村画卷

把握乡村空间的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将乡情乡愁融为一体,不断提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水平,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在规划编制上,量身打造《南京市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程》,按照简易版、基础版、深化版分类,精准把握编制的深度与广度。通过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与组团式建设,打破城乡之间的壁垒,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在乡村特色彰显上,发挥村庄设计在空间形态、乡村风貌、特色塑造、建设引导中的重要作用。面向历史文化保护、和美乡村建设等地域特色需求,融合开展村庄设计。例如,高淳区固城街道花山村何家传统村落转型为“高淳非遗文化创意体验基地”,江宁区湖熟街道和平村塑造特色水乡风貌,打造的网红打卡地——金陵水乡·钱家渡,年游客量已达40万。目前,南京已建成81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和475个市级宜居村,连续四年在省级考核中名列第一等次。

在功能完善方面,南京全面考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需求,建立“新市镇——乡村社区”设施体系。溧水白龙村、白马村充分利用张巷小学等闲置存量用地,完善日常公共服务设施及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形成了既能实现旅游配套、又能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共享体系。

在产业发展方面,结合特大城市乡村特点,满足新居民、新就业群体、游客群体的多元需求。盘城街道以葡萄产业为基石,规划四大特色片区,推动三产融合,打造“乡村客厅”;栖霞区龙潭街道长江村发展城乡共融示范片区,集美食、住宿、旅游于一体,形成特色村庄。这些举措让农村土地资源变成了资产,乡村的好风景换来了“好钱景”。据悉,南京已纳入村庄规划保障的三产融合项目达276个。六合区雄州街道钱仓葵园全产业链项目成为南京首例采用集体土地入股、联营方式取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样板。

丰富表达方式,推动共建共治共享

村里闲置的房屋变身阅读室、民宿、餐饮店等多样化空间;生态环境与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吸引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享受独特的乡村体验;“电商+直播+农特产品”的新模式,以及农耕研学营的设立,为乡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南京力求让每一份规划都深深扎根于乡土民情。

一方面,建立全流程、精细化、数字化的村庄规划编制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规划编审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留痕、全档案归集。创新“人工审查+智能化审查”综合审查方式,研发数据库质检工具、底线审查工具,对村庄规划成果完整性、底线压占等情况进行智能化审查,提升审查效率。

另一方面,大力推进规划师下乡,践行“开门编规划”理念。规划师们通过入户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与村“两委”、村民、种植大户及投资者等深入沟通,精准把握村庄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公众参与环节,采用“一图读懂”等多种形式,将专业规划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资料,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与监督权,并将规划内容融入村规民约,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截至2024年底,南京已有9家编制单位在7个涉农区设立12处“规划师下乡工作站”,为打造“接地气”“陪伴式”乡村规划提供有力支撑与示范。

未来,南京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立足实际、面对堵点、精准施策,高水平编制村庄规划,高质量引领南京乡村发展。

(2025年1月2日《新华日报》陶乐 朱佳 陆昱颖 王梦迪)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