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2023年,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开启新征程,云南省共有15个县(市、区)纳入此轮国家试点。两年多来,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围绕试点目标、紧跟改革步伐、狠抓政策落地,持续探索创新、渐次推进,全省“农地入市”工作实现多面开花,成效显著,峨山彝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元阳县三地先后入选全国典型示范案例,获自然资源部宣传推广。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不能用于非农建设,这限制了农村产业的发展。2022年9月,事情出现转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随后在2023年3月,自然资源部印发《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方案》,部署具体入市试点工作,“农地入市”政策就此诞生。
“农地入市”的推出,是一项与时俱进的探索,在云南试点后,取得了积极成效。来自云南省自然资源厅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云南省共有35宗868.45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功入市,总成交价超1.85亿元,共缴纳增值收益调节金3201.93万元,收益留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3972.25万元,分配农民个人285.17万元。这直观地呈现出这一政策带来的现实改变。
“农地入市”的实施,的确带来了多重利好。从宏观层面来看,“农地入市”在优化要素配置机制、助力村民就近就业、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等方面均产生了积极影响。从微观层面来看,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和顾家增收两不误,共享了改革红利;村集体收入有保障,有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企业投资更具确定性和稳定性,更能放开手脚。
利好显而易见,那其他非试点地区是否也可逐步探索“农地入市”政策呢?从各方呈现的消息来看,进一步推进“农地入市”是大势所趋,但也要稳妥有序地进行。一方面,“农地入市”的土地要以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为主,不能盲目扩大试点范围,以确保农村建设用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收益分配机制应有指导意见,如何分、谁可以分等问题随着“农地入市”的进一步推广,必然要有一个可以参照的标准,以寻求各方的最大公约数,让这一制度更好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随着“农地入市”这一利好政策的不断推进,农村的闲置土地将更好地从资源变成资产,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让传统村落焕发新活力,给“美好生活在云南”写下新的生动注脚。
(2025年1月3日《云南日报》龙敏飞)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