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看戏去!”听说村里又要演戏了,村民纷纷带着小马扎来到广场,等着看戏。
12月5日,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剧团“戏曲进乡村”活动走进尧头镇尧头村,为群众带来一场家门口的文化盛宴。锣鼓声中,《苏武牧羊》《赶坡》《周仁回府》等秦腔传统剧目选段轮番上演。
尽管天气寒冷,现场热度却持续攀升。台下群众沉浸其中,在家门口过足了戏瘾。
近年来,澄城县深入挖掘文旅资源优势,持续打造新场景、培育新业态、激发新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文化动能。
文化领航添活力
“以前,村上没什么集体活动,大家都是农忙时忙农活,农闲时喝酒打麻将。这几年,各种文化活动多了,村上经常举办广场舞、秦腔演出等活动,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喝酒打麻将的人越来越少。”韦庄镇韦庄村村民邓李智说。
聚焦为群众提供更多文化服务,澄城县坚持政府搭台、群众唱戏。
“今年以来,县上共举办文化活动200余场次,惠及群众21.7万余人次。”澄城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雷敏学介绍,澄城县坚持挖掘、用好本土文化资源,加快构建以黄河文化、红色文化、黑瓷文化为内核,以锣鼓大赛、秦腔大赛、广场舞大赛、青少年艺术大赛、优秀群众文艺演出等为主体的特色文化活动体系,实现了群众从“文化观众”到“文化主角”的转变。政府与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文化供给模式逐步完善,受到了基层群众的普遍欢迎。
设施创优建体系
“在最宽处起针,按照刺绣方向在另一头出针……”12月10日,城关街道幸福社区文化活动室里格外热闹,澄城刺绣市级传承人党菊香给学员讲授刺绣工艺与操作针法。
绣布上,一幅幅精美的图案栩栩如生。目前,全县已在各村成立非遗工坊及传习基地26家,每年不定期举办技能培训,累计培训群众近万人。
在澄城,一大批文化场馆已成为服务基层群众的新载体。全县10个镇(街道)文化站、175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运行良好,围绕文化惠民、便民、乐民目标,为基层群众提供了展览、培训、演出、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全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及品质大幅提升,特别是城市书房、村史馆、非遗传习基地等新型文化空间的建成,让群众休闲有去处、活动有场所。
产业赋能新路径
“各位朋友,来到龙首坝,可以围炉煮茶、露营烧烤、吃农家特色菜、住主题民宿,还能体验农事和采摘的乐趣。这里主要种植酥梨、黄桃……”12月12日,站在镜头前宣传澄城龙首坝景区、推介樊家川瓜果的交道镇樊家川村党总支书记樊建武,已是一位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红”。
澄城县以全域旅游为核心,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花海经济、节会经济和观光农业,做精做优7条“乡村四时好风光”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了黑瓷之乡、樱桃基地、梨花镇村等美丽乡村旅游景点,形成了集赏花、美食、技艺、研学等于一体的文旅业态。
“近年来,澄城县活学活用‘千万工程’经验,紧盯文旅发展趋势与市民游客需求变化,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与农业、教育、体育等行业跨界融合、相互赋能,产业融合不断推进、消费链条不断延长,乡村文化旅游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活力。”澄城县副县长邓茜介绍。
(2024年12月27日《陕西日报》冯战武 杜思昕)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