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欠条”是民间借贷常用的借款方式。如果欠条上原本未写明利息,债权人私自在借条上补写利息,会带来什么后果?近日,浙江省嵊泗县人民法院审理了这样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
当年,张某向孙某(均为化姓)借出款项28万元,并出具借条。之后,张某多次催讨,孙某迟迟不还。今年8月,张某将孙某诉至嵊泗县人民法院,要求其归还借款本金28万元及利息。
孙某承认借款事实与金额,但对借款的利率提出了质疑:“打借条时我们双方并未约定利息,为何张某提供的借条上却明确写着每年利息39600元?”孙某当庭提供了原借条照片。
“利息是当时双方商议的,还是后面你自己加的?”法官在庭审中询问张某,并说明了伪造证据要承担的法律后果。经法院调查,张某和孙某双方在2020年也有借贷,当时约定利息8.3万元/年,由于超过法律规定的最高利息,未获得法院支持,张某于是在借条空白处补写了利息3.96万元/年,以为这样就符合法律规定了。
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在双方未约定利息的情况下,在借条上私自补写利息用作举证材料,其行为属于变造证据,严重妨害民事诉讼秩序。法院依法责令张某具结悔过,并对其作出司法处罚。
事后,张某根据案件真实情况变更了诉讼请求,要求孙某归还其借款本金及合法利息。承办法官根据双方意愿就此案组织调解,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孙某同意将本金28万元与借款日始按银行贷款利率计算的利息共3万元定期归还。
以案为鉴
在诉讼活动的全过程中,当事人均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履行真实陈述的义务,切不可存在侥幸心理,自作聪明伪造、变造证据。
另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四条第一款,借贷双方没有约定利息,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自然人之间借贷对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因此,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借贷双方应规范书写,确保条款清晰无歧义,不论以往默认何种约定,当下均须明确于书面。双方更要有证据意识,借条完成后留下有关证据,如借条一式两份、拍照留存,保存转账记录,留存对方身份证复印件等。
(2024年12月25日《浙江法治报》记者 马丽红 通讯员 姚留艺)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