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捕捞”,原本是个渔业用语,如今却被拟用到了法律行业,用于形容执法活动中的“异地逐利性执法”乱象。此举主要是指,通过违法违规异地抓捕民营企业家,查封、冻结、甚至划转外地企业和个人财产的行为。
应当认识到,异地执法并非不可为,但执法部门必须摒弃滥用公权的逐利动机,持守执法公正的程序原则,避免执法权力沦为牟利工具。据悉,针对违规违法异地执法问题,公安机关早已出台过异地办案协作“六个严禁”、禁止逐利执法“七项规定”等规定。由此来看,逐利性执法并非新发问题,但为何又在近年来有所加剧?
在全国人大代表朱征夫分析看来,这一现象的成因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直接向司法机关下达罚没收入指标,同时将罚没收入与预算经费挂钩。如果确实如其所说,那么“远洋捕捞”现象表面暴露出的是执法不公问题,实际上又不单纯是执法问题,还涉及到营商环境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甚至财政关系问题等。
但就法律层面来看,逐利性执法严重违背法治原则、污染法治环境、损害法律权威,并可能带来司法腐败,因此必须从根源上进一步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以司法能动性保障司法的廉洁性和公正性。
实际上,聚焦逐利性执法顽疾问题,近期以来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发挥执法监督职能。近日,司法部向社会公布了一批行政执法监督案例,指导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加强涉企执法监督;最高人民检察院也通过开展“检察护企”等专项行动,充分履行检察职能,促进规范涉企执法司法行为。
记者注意到,近期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中,分别规定了司法行政部门和检察机关对涉企执法活动、诉讼活动实施法律监督的相关条款,对存在不当行政执法行为的应及时纠正,发现存在违法情形的应依法提出纠正意见。相信随着该法的出台实施,“逐利性执法”等涉企执法不公顽疾,将在法律监督下得到进一步规制。
(2024年12月26日《法制文萃报》记者 彭飞)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