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以案讲法 | 债权转让不得损害第三人合法权益

2024-12-26 16:47:47 来源:《法制文萃报》 -标准+

■ 案情概述

A公司与B公司签订了某工程的《施工合同》,约定由B公司进行施工,工程完工后双方进行工程结算,明确了工程的结算价款,A公司支付了B公司部分工程款。之后,B公司与C公司签署了《债权转让协议》,由C公司受让B公司享有的该《施工合同》项下的全部权利,并将《债权转让通知》送达A公司。后C公司向法院起诉要求A公司支付剩余的工程价款及相应利息,A公司答辩其与C公司不存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关系,向A公司主张工程款无事实及法律依据。法院应对C公司与原债权人B公司之间的债权债务形成原因、法律关系的真实性、是否恶意诉讼进行审查。另查明,截至开庭前,法院公示信息显示B公司累计负债六百余万元,B公司在背负巨额债务的情况下向C公司转让债权的行为,将损害其他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该债权转让行为无效。

■ 法院裁判

一审法院审理认为,针对本案债权转让行为,不仅要严格审查债权转让人与债务人之间债权成立与否、债权转让的方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还应严格审查债权转让人与受让人之间是否存在真实的债权债务关系以及债权转让的基础。本案中,B公司在债权转让时,涉及较多作为被告的诉讼案件与作为被执行人的执行案件,且诉讼标的金额与执行标的金额较大,其在未能清偿债务,且未按照执行规定及时向执行法院申报财产的情况下,将其享有的本案债权转让给C公司,已妨碍司法执行,且有损害相关执行案件中申请执行人的利益之嫌。C公司应举证证明其与B公司存在真实的债权债务关系,系基于合理对价善意受让的案涉债权,但是,C公司陈述受让债权的对价为B公司欠付其巨额的租赁费,C公司虽可以提供其表示为补签的租赁合同与租赁费确认单,但无法提供包含沟通机械进场、施工、退场等双方实际履行租赁合同的佐证,与惯常合同履行情况不符,且对于补签合同的原因亦解释为担忧B公司的偿债能力,说明C公司对于B公司对外债务情况有所了解,应认定双方具有恶意串通的实质,客观上会造成规避执行,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后果。因此,对于A公司的抗辩意见,法院予以采信,B公司与C公司之间案涉债权转让无效,C公司基于债权转让起诉A公司要求给付工程款不予支持,判令驳回C公司的全部诉讼请求。

C公司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 法条解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财产调查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条第(四)项规定,被执行人应当在报告财产令载明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书面报告债权、股权、投资权益、基金份额、信托受益权、知识产权等财产性权利。本案中,B公司不但违反上述规定,未将存在该债权的事实向执行案件的法院报告,反而意图通过债权转让的方式规避法院执行程序、逃避债务履行,主观恶意明显。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该债权转让行为应认定无效,故法院依法驳回了C公司的全部诉讼请求。

■ 律师短评

虽然民法典第五百四十五条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债权的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是评判特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首先应依据效力评价的一般规则进行,即行为人是否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是否真实、是否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是否违背公序良俗、行为人与相对人是否存在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行为。具体到债权转让行为而言,债权人转让权利是法律赋予债权人的一项权利,债权转让既要坚持鼓励交易、保护债之动态安全与行使便利、贯彻契约自由、促进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又要兼顾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交易秩序,平衡各方正当权益,保障契约正义,防止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与他人合法权益。

(作者 穆聪 系北京市兰台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

(2024年12月26日《法制文萃报》)

编辑:吴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