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烟骤起,哀鸿嗷嗷。青春集结,传奇有我!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话剧《狼烟北平》首演。这个由“90后”组成的主创团队,引领观众经历了一场青春版的家国情怀血与火的洗礼。
2024年12月,话剧《狼烟北平》于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中剧场首演 马霞 摄
“我该怎样活着,又该去问谁呢?谁知道还有多少贫瘠无奈的生活。你说这算什么,任谁都要活着……”话剧《狼烟北平》幕布甫一拉开,在三人乐队现场伴奏下,剧中年轻的生命合唱一首《迎风而笑的笨拙》,着实催人泪下。
2024年12月13日至15日,根据都梁“家国五部曲”之一《狼烟北平》改编、新生代导演张肖执导的话剧《狼烟北平》,于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中剧场成功完成首轮三场演出。
都梁小说首次被改编成话剧
《狼烟北平》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时期北平城内的各方势力角逐为背景,讲述革命者抗日锄奸故事的同时,聚焦大时代下小人物的“高光”时刻,再现了包括北平“臭拉车的”文三儿、燕大女学生杨秋萍、八旗子弟白连旗、娱乐版记者陆中庸、一朝为“奴”终身奉主的德子等人物群像。
都梁“家国五部曲”系列包括小说《亮剑》《血色浪漫》《狼烟北平》《荣宝斋》《大崩溃》。此次《狼烟北平》的改编演出,有趣,好看,亦不乏对于革命与改良等“正统”问题的交锋对话。比如关于三民主义,女生在台词中有所涉及——认为“民生不应放在最后”,人民的力量不应被忽略。末场谢幕时,作为剧中的重要线索人物,人力车夫、北平“酒腻子”文三儿,一左一右携手中共地下党员方景林和国民党谍报人员徐金戈,一起向观众致意。
话剧《狼烟北平》是继第七届老舍戏剧节委约大戏《骆驼祥子》之后,在2024第八届老舍戏剧节推出的第二部委约作品。也是都梁小说首次被改编成舞台剧。
北平警察依法管“闲事”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具有京城浓厚战时风貌的作品中,为了塑造警官、中共地下党员方景林,作者对于北平当时的警察制度作了追根溯源式的研究。当日本兵胡作非为,方警官依法理直气壮管起了“闲事”,称“这是我的职责所在”,也是基于“贵军司令部刚刚公布的治安管理条例”,因此不打算让步,“除非你打死我”。
据当时的《警长警士教育规程》明确规定:警士必须由警士教练所毕业之学警充任,警长则一律由受毕警士教育的警士考试升用。方景林服从组织安排,在巡警学堂足足学了三年才取得警官资格。至于警官的任用条件,根据《警察官任用暂行办法》,除要求相关的资历外,荐任职警官要求有京师及各省高等巡警学堂三年以上毕业或高等学校修习政治、法律三年以上毕业的学历,委任职警官要求有警察学校修业一年以上的学历。
经此严格训练,方景林能在街边发现国民党卧底徐金戈,也算顺理成章。方警官首先发现修鞋摊儿上的这位修鞋匠面孔陌生,年轻得可疑,关键是还有一种“极为机警的目光”。机缘巧合下,二人生发出一段惺惺相惜的革命友情,关键时刻没有出卖对方。
让观众有更多获得感
幸运的是,与徐金戈假扮夫妻、彼此渐生情愫的杨秋萍,被捕至死亦没有将他出卖。
相比原著,改编后首演的话剧《狼烟北平》颇有可商榷之处。
话剧《狼烟北平》演出现场 马霞 摄
其一,书中精华,或有遗珠之憾。比如作为北平战乱年代的典型形象,老年时的文三儿在舞台上未见演绎。
老舍戏剧节旨在“以文学触碰舞台,用舞台‘立体’文字”,致力于让观众看到更多、更好、视野更开阔、更有精神营养、更具探索精神的戏剧作品。在该剧中,文三儿前半生之所以受命运裹挟,祸福相倚,盖其隐忍不比余华《活着》中苦命的福贵;其奸猾虚荣之“京油子”性格,又远非鲁迅笔下的阿Q所及。就是这样一个要命不要脸的“乐天派”,拨动着观众的心弦。他无意中救过徐金戈,头脑一热还为抗日捐过款。但是后来这个小人物怎样了?他幸福吗?没有下酒菜时,他是如何拿鹅卵石泡酱油嘬咸味儿的?
剧中歌曲《迎风而笑的笨拙》不只属于青春的困惑,生存迷惘堪称跨时代课题。有道是,长久勃兴者少,迅速亡忽者多。原著中的文三儿屡屡赶上非常时期。他一生未娶,死于脑溢血。发病时身边没人,否则兴许还能抢救过来。
根据原著,北平解放后,文三儿被政府分配了住房(这下他又有得“吹”了)。1975年,国家决定释放全部在押原国民党县团级军政人员,徐金戈正好够上线。1978年,徐金戈被选为区政协委员。
无论成长经历怎样的“罪与罚”,当狼烟散尽,征程再启,面对史诗般血红的晚霞,探究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如能在剧中点出文三儿等主要人物命运,应更有利于人性剖析,以及对于历史运行之深刻警醒,从而给观众更多获得感。
其二,狼烟与狼性的审美显现。从字面看,“狼烟”者,燃狼粪升起之烟。古时边防用作报警信号,喻战火、战争,或借指妖氛。剧中关于狼烟氛围,至字幕打出日本无条件投降时,大肆弥漫舞台。然而,在表现日本兵虎狼兽行方面似显草率。
资料显示,据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组织的“北京市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查证实,侵华日军在北京制造惨案130次,造成北京地区伤亡及失踪总人数为13281人。在这些惨案中,日军对平民杀害的手段有百种之多,包括炸死、枪杀、焚烧、狼狗咬死、拷打致死、病毒致死、苦役致死、性暴力致死等。
而在剧中,日本兵初占北平,以刺刀闯入民宅时,其言语不通,只一味任由愚弄。如此博观众一笑的处理,无疑有损艺术张力和共情。
(作者系本报记者)
(2024年12月19日《法制文萃报》马霞)
编辑:吴攀